不明白为什么这部片这么出名, 看完实在觉得不是很好看. 影片讲述热爱看书和写诗的主角费迪南被在遇见情人 Marianne 後就逃离了安逸的家庭生活, Marianne 坚持将他称为 Pierrot. Pierrot 与 Marianne 走上了杀人/抢劫/偷窃/偷车的私奔之旅. 两人一路被追杀却得以逃脱, 後来又与 Marianne 产生矛盾, Marianne 拿走了 Pierrot 的五万美元, Pierrot 追上後杀死了 Marianne 和其男友, 最後 Pierrot 也自杀身亡. 全片看完感觉剪辑混乱, 剧情跳脱, 音乐时有时无, 全片画外音中所述的章节也是完全混乱的, 主角两人的关系似乎也难以理解, 他们俩人到底是情人, 恋人还是犯罪同伙或间或有之? 此外还有各种意象的运用, 诸如主人公手中拿的书到底是何用意, 片中穿插的各种顏色的诗句/日记片段又是什么意思? 一切都沒有解释. 片中甚至还打破第四面墙让主人公直接称呼观众, 感觉这是大胆但危险的尝试, 我觉得对于本片来说, 这样的尝试也是失败的. 在影片最後, Pierrot 的自杀也是那麼有创意, 将炸药卷在头上爆头而死, 但这样的创意却与剧情无关, 只是为了猎奇吗? 我唯一能想到的本片优点就是, 这部影片对于顏色的创新性应用和摄影了, 从片中主人公两人驾驶着各种顏色的偷来的车子, 配合法国乡间恬静的景色确实是十分亮眼, 到各种顏色的诗句和手写体以及静态绘画画面的展示确实充满了艺术气息. 但仅依据此点并不能挽救这样一部混乱的电影, 即是是有名导演的作品亦不例外~ ★★★★★☆☆☆☆☆ from WordPress https://mosesmovieblog.wordpress.com/2025/04/05/pierrot-le-fou-1965/
非常棒的一部西班牙语电影, 故事讲述了男主角自愿进入了一个奇怪的类似监狱的建筑, 这座监狱每层住有两个人, 每天都有一个平台从上面降下食物, 平台上的食物是上面楼层的人吃剩下的, 所以层级越低就越没有食物, 每个月会自动变换楼层, 男主角从开始的 40 多层, 到 200 多层, 又到了第 6 层. 从开始的对吃别人吃剩下的食物的反感, 到连人肉都吃得下去, 又到试图对所有楼层进行公平分配却最终失败的过程. 影片情节进展紧凑, 故事流畅, 演员表演的都非常好, 虽然明显看出是低成本的制作, 但故事却非常抓住人心. 同时视觉上的冲击力也十分强大, 也是属于儿童不宜的水平. 而且在观看本片的过程中, 随着剧情越来越黑暗, 我又感觉到了当初观看 Dog Village (2003) 的感觉. 影片的寓意非常明显. 片中的楼层就相当于社会中的阶级, 顶层的厨房似乎就是大自然, 大自然本身制作了精美的食物, 而每个阶级之后却都只能吃他们之上阶级吃剩下的残羹剩菜, 各阶级之间的对话由于只出于自身阶级而基本完全不能奏效. 底层的人吃的可能是蛆虫或争夺吃人肉, 即使这样, 在这些人升到上层时, 也只会想到满足自己, 而并不会为底层人考虑. 影片借助男主角的口说出了 “变革也并不会自动发生”. 而男主角带入监狱的一本 “堂吉诃德” 似乎就意味着主角是明知不可能成功却充满理想主义要挑战体制的堂吉诃德的化身. 最后一同战斗的黑人同伴似乎就是 BLM 中底层黑人的化身, 又似乎是堂吉诃德的同伴桑丘. 片中的另外两个先前死去的室友似乎也有所指, 开始的老人可能就是大部分普通人, 在环境不那么恶劣时, 是能正常相处的同伴, 一旦在恶劣形势下, 就剩下为了自己活命而不顾任何道德的原始兽性了. 而女性室友原先是管理者之一, 最后却自杀, 表明了体制内的人本身也是体制的受害者. 影片明显是对资本主义的阶级性分配不公进行了批判, 却也似乎对共产主义进行了隐含的不赞同, 主角试图让所有楼层平均分配食物的努力最后也是失败的, 而导演在结尾也并未给出明显的解决方法, 只是以将最底层的 333 层的小女孩送到第 0 层传递消息这样意象化的结尾结束了影片, 这样的含糊其辞我觉得也是本片唯一的问题. 其实归根结底是食物本身的不足够, 人性的贪婪和嫉妒以及阶级之间只能以暴力进行沟通则是驱动问题发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