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七月, 2009的博文

生きる (1952)

很早以前看过的一部黑泽明电影, 不过因为看的时间太早以至于我看到很长一段时间才想起来实际是看过这部电影的. 本片的故事大概就是叙述一名干着无聊且无用工作的公务员科长突然得知自己患上胃癌命不久矣後性情大变, 从开始找乐子到追求女性, 但一切似乎无法让他找到活的感觉, 同时家里还要面对试图分夺他遗产的儿子和儿媳, 直到他决心利用最后的日子帮助百姓解决一直在政府部门間被推诿而无法解决的环境问题. 在影片的後半部分中主角去世了, 影片透过众人的回忆和追溯得知他的功劳被副市长助理抢去, 而人们也得知他是死前直到自己患病的, 最后, 虽然同事们嘴上说着要学习他的精神, 但最终他所在的科室又成为了之前一样的浪费生命盖章的部门… 影片本身还是非常好看, 黑泽明的叙事和拍摄手法仍然是一流水准, 不过我觉得本片后半部分略有拖沓, 透过参加葬礼的各人追述的方式似乎也有点讨巧. 影片有一些今日看来刻意营造的对比场景, 比如主角决定帮助百姓一刻背景中青少年唱着 “生日快乐” 歌曲, 似乎象征着主角在生命最后一段时刻的重生, 又或是葬礼上不动声色的儿子, 坐立不安的副市长助理和前来祭拜哭成泪人的妇孺的对比等等. 总之, 也许当时表现手段还沒有今日这样丰富, 如果相关的对比更加自然也许效果会更好. 总的来说, 本片依旧是一部经典作品, 不仅故事好看而且能给予人启迪, 让观众思考生活的意义是为当下而活还是在办公桌前如死去 30 年一样不做任何实事的活着, 本片的取向无疑是批判後一种活法, 并且还顺带讽刺了日本政府机构的官僚和不知悔改. 不过我想两种方式都不应极端, 也许综合起来才是正确的态度. ★★★★★★★★☆☆ from WordPress https://mosesmovieblog.wordpress.com/2025/04/04/%e7%94%9f%e3%81%8d%e3%82%8b-1952/

HOME (2009)

极棒的一部纪录片, 虽然以前看过很多环保纪录片, 但看後还是被深深的震撼了, 片中大量的全球各地航拍视角和 Baraka (天玄地黄, 1992) 有的一拼, 展现了壮丽的景色和地面看不见的模式, 另人大开眼界. 在画面和音乐方面可以堪称完美之作! 不过另一方面, 本片也有着此类纪录片所拥有的一個共通的问题, 那就是只给出问题, 却没有正确指出解决方案. 片中一方面说人类的发展破坏了地球环境, 另一方面又说很多未开发国家人民生活在赤贫. 这其实是个矛盾. 发展肯定需要资源, 没有对环境的改造人类很难发展. 关键问题应该是如何平衡给环境带来的冲击, 而不是停止对资源的索取. 人类对环境的改变已经是永久的了, 现在的问题不是不现实的试图回到改造前的世界, 而是应当想办法改造环境让其持续发展.  当然片中指出的各种问题都很另人警醒, 特别是中国基本都是以反面案例提出的, 确实更需要每个人深思. 强烈推荐每个人都应该看一下本片. PS: 本纪录片由法国春天集团赞助, 向该集团表示敬意, 同时也对 GUCCI 和 PUMA 等品牌的感觉一下好了不少呢~~ PPS: 本片另一个难能可贵的地方是完全以公益形式发布, 将经济利益抛在脑後, 同时也通过新媒体, 比如 YouTube 与各国院线同时发行的做法. 抛弃了旧有狭隘的版权. 另人感叹制片方的意识超前. 下面就请前往 YouTube 观看这部纪录片吧: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qxENMKaeCU 8 .8 / 9 .2 家园 (2009) 影评 (396) 收藏 (1397)

Primer (2004)

很烂的电影, 情节支离破碎, 逻辑混乱, 似乎是个扭曲时间的机器的故事, 但看了半天也不知所云. 导演又自作聪明的用了 DV 手法拍摄. 基本一无是处. 连故事都说不好说明导演和编剧的功力很弱. 竟然还得奖, 真是不知道谁评的~ 浪费时间的烂片. 6 .2 / 1 .9 命运之门 (2004) 影评 (14) 收藏 (125)

V for Vendetta (2006)

因为最近流行的一份 宣言 , 而发现了这部由龌龊司机兄弟 (现在是兄妹 -_-) 导演的反乌托邦电影. 影片主要讲的是一位反英雄式的 "V" 对抗变为集权主义的英国政府的故事.  影片中的英国政府通过制造恐怖气氛, 控制言论, 限制行动, 迫害不同政见者、异教徒、同性恋. 限制行动 (简直是当代中国政府的翻版). 而 "V" 的对抗则被政府宣传为 "恐怖主义". 当然片中最後 V 还是胜利了的, 现实却并没有电影这样理想, 集权和专制主义仍然在很多国家横行, 这恐怕也是这部电影台词中所说的, 虚假的文学有着真实的现实含义的现实写照吧. PS: 有人认为恐怖主义和革命很难区分, 其实区别真正的恐怖主义和人民的反抗很简单的, 只要看袭击对象是否是普通的平民和成员是否是被胁迫参战即可. 所以片中的 "V" 确实是一名为了自由而奋战的鬥士. 另外, 片中让人民觉醒的方法也很有趣, 通过标志化的符号 (V) 和另人印象深刻的形象让人们记住, 这其实也是在颜色革命中被广泛证明成功的手段之一. 8 .3 / 6 .9 V字仇杀队 (2005) 影评 (1447) 收藏 (3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