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白为什么这部片这么出名, 看完实在觉得不是很好看. 影片讲述热爱看书和写诗的主角费迪南被在遇见情人 Marianne 後就逃离了安逸的家庭生活, Marianne 坚持将他称为 Pierrot. Pierrot 与 Marianne 走上了杀人/抢劫/偷窃/偷车的私奔之旅. 两人一路被追杀却得以逃脱, 後来又与 Marianne 产生矛盾, Marianne 拿走了 Pierrot 的五万美元, Pierrot 追上後杀死了 Marianne 和其男友, 最後 Pierrot 也自杀身亡. 全片看完感觉剪辑混乱, 剧情跳脱, 音乐时有时无, 全片画外音中所述的章节也是完全混乱的, 主角两人的关系似乎也难以理解, 他们俩人到底是情人, 恋人还是犯罪同伙或间或有之? 此外还有各种意象的运用, 诸如主人公手中拿的书到底是何用意, 片中穿插的各种顏色的诗句/日记片段又是什么意思? 一切都沒有解释. 片中甚至还打破第四面墙让主人公直接称呼观众, 感觉这是大胆但危险的尝试, 我觉得对于本片来说, 这样的尝试也是失败的. 在影片最後, Pierrot 的自杀也是那麼有创意, 将炸药卷在头上爆头而死, 但这样的创意却与剧情无关, 只是为了猎奇吗? 我唯一能想到的本片优点就是, 这部影片对于顏色的创新性应用和摄影了, 从片中主人公两人驾驶着各种顏色的偷来的车子, 配合法国乡间恬静的景色确实是十分亮眼, 到各种顏色的诗句和手写体以及静态绘画画面的展示确实充满了艺术气息. 但仅依据此点并不能挽救这样一部混乱的电影, 即是是有名导演的作品亦不例外~ ★★★★★☆☆☆☆☆ from WordPress https://mosesmovieblog.wordpress.com/2025/04/05/pierrot-le-fou-1965/
又是一部依据真事改编的以色列电影, 讲述生活在以约边境的一名巴勒斯坦寡妇保卫自己家柠檬树土地, 和以色列国防部长打官司的故事. 导演通过对对立双方女性角色的描写, 展现了历史浪潮和政治大环境下, 小人物受到的伤害. 这是一部以色列电影, 剧情上却是偏向巴勒斯坦的, 但片中我觉得双方的理由都有理, 最後最高法院关於将 50% 的柠檬树为 30㎝ 的判决虽然看似荒谬, 但似乎也没有更好的做法. 国防部长最後用隔离墙将自己家围了起来, 虽然似乎安全, 却丧失了自家的风景. 其实这堵隔离墙在历史上各处都出现过, 代表了隔阂, 只有拆除这堵墙, 才可能带来和平, 在墙下是不会有和平的. 此外以色列和阿拉伯世界的冲突, 至少从片中看来也有文明冲突的影子, 从片中就可看出阿拉伯世界仍然保守到不许寡妇改嫁, 而以色列完全是一個现代文明社会的样子, 先进和落後的对比是很明显的. 另外的感想就是, 以色列的强拆比起中国的强拆真是文明太多了. 巴勒斯坦人至少还可以仰赖三权分立中独立的一权法院来主持公道, 即使这个法院是以色列的, 也不会太偏袒以色列政府. 对比中国钉子户们的遭遇和对个人财产的践踏, 巴勒斯坦人碰到一個民主政府, 在这点上要幸运很多. PS: 现实中的那场官司, 阿拉伯家庭种的是橄榄树, 并且最後败诉了, 导演在片中偏向巴勒斯坦可能也是寻求一种平衡吧~~ 8 .3 / 7 .2 柠檬树 (2008) 影评 (61) 收藏 (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