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六月, 2024的博文

生きる (1952)

很早以前看过的一部黑泽明电影, 不过因为看的时间太早以至于我看到很长一段时间才想起来实际是看过这部电影的. 本片的故事大概就是叙述一名干着无聊且无用工作的公务员科长突然得知自己患上胃癌命不久矣後性情大变, 从开始找乐子到追求女性, 但一切似乎无法让他找到活的感觉, 同时家里还要面对试图分夺他遗产的儿子和儿媳, 直到他决心利用最后的日子帮助百姓解决一直在政府部门間被推诿而无法解决的环境问题. 在影片的後半部分中主角去世了, 影片透过众人的回忆和追溯得知他的功劳被副市长助理抢去, 而人们也得知他是死前直到自己患病的, 最后, 虽然同事们嘴上说着要学习他的精神, 但最终他所在的科室又成为了之前一样的浪费生命盖章的部门… 影片本身还是非常好看, 黑泽明的叙事和拍摄手法仍然是一流水准, 不过我觉得本片后半部分略有拖沓, 透过参加葬礼的各人追述的方式似乎也有点讨巧. 影片有一些今日看来刻意营造的对比场景, 比如主角决定帮助百姓一刻背景中青少年唱着 “生日快乐” 歌曲, 似乎象征着主角在生命最后一段时刻的重生, 又或是葬礼上不动声色的儿子, 坐立不安的副市长助理和前来祭拜哭成泪人的妇孺的对比等等. 总之, 也许当时表现手段还沒有今日这样丰富, 如果相关的对比更加自然也许效果会更好. 总的来说, 本片依旧是一部经典作品, 不仅故事好看而且能给予人启迪, 让观众思考生活的意义是为当下而活还是在办公桌前如死去 30 年一样不做任何实事的活着, 本片的取向无疑是批判後一种活法, 并且还顺带讽刺了日本政府机构的官僚和不知悔改. 不过我想两种方式都不应极端, 也许综合起来才是正确的态度. ★★★★★★★★☆☆ from WordPress https://mosesmovieblog.wordpress.com/2025/04/04/%e7%94%9f%e3%81%8d%e3%82%8b-1952/

Jeanne Dielman, 23 quai du Commerce, 1080 Bruxelles (1975)

极为考验观众耐心的一部影片, 3 个多小时的片长, 几乎沒有对白, 固定机位拍摄, 日常琐事的来回, 影片聚焦了女主角三日内的活动, 即使是看完结尾, 仍然不清楚导演到底想表达的是什么, 是表现了现代生活中女性的孤寂而发疯吗? 还是女性被家务琐事和儿女所束缚了? 亦或是女性成为了为了金钱而出卖肉体换取生活的奴隶, 但仍尽量保持优雅的生活?? 除去结局, 对本片的观片过程也几乎就是满脑子问号. 影片的表现形式更是突破常规, 反复的表现女主角走来走去关灯开灯, 做饭, 购物, 倒垃圾, 修纽扣, 擦鞋等等等等大量无所谓剧情的详情, 极为大量的重复, 甚至上下电梯的过程片中就出现了不少于 10 次, 甚至一个定格画面都能持续好几分钟, 虽然我们能从片中不同日的重复行为中的不同看出似乎有某种剧情进展, 但至少对我来说, 前两小时的观片仍然是极其令人困倦的. 甚至头一小时的情节我们连女主角的职业都难以参透, 不过随着剧情到了第二天, 进出女主角家门的不同男性让我们就几乎可以完全确定女主角是名妓女了. 而到了第三天, 女主角的行事愈发神经质, 刷鞋时掉了刷子, 洗盘子时忘记冲干净, 在咖啡馆点了咖啡却又不喝, 直到无可挽回的结局直接展现了女主角被嫖客强迫, 並最终杀死嫖客的结尾. 本片在形式上采用了固定机位拍摄, 镜头从头到尾完全沒有运动, 极少的对话, 加上影片的收音也完全就是 ASMR 形式, 也许本片女主角是 五十年前的法国/比利时李子柒 ? 本片似乎也应该可算是这类型的鼻祖? 因此虽然本片的剧情难以参透, 但对於本片的解读明显是女性主义的 (虽然可以有多种面向), 因此, 本片无论是其艺术形式还是思想内核, 在这个意义上确实是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形式, 也因此本片不愧是视与听评选中的名片, 如果对於此类有开创性的艺术电影感兴趣的话, 做好枯燥的三个小时观影准备来欣赏一下本部电影似乎也并不为过~ ★★★★★★★☆☆☆ from WordPress https://mosesmovieblog.wordpress.com/2024/06/28/jeanne-dielman-23-quai-du-commerce-1080-bruxelles-1975/

Mission: Impossible – Dead Reckoning Part One (2023)

看了最新的一部谍中谍, 本集真是各种老版人物的回归之作, 而我们的主角就是要防止拥有意识的人工智能夺取 “钥匙”. 从剧情上看, 本系列似乎已经游走在科幻的边缘了, 本集的另一大重点则是一直跟随汉特的一号女主角被人工智能杀死了, 而汉特为了人类未来是不能杀死凶手的. 看着已经面露老像的汤姆·克鲁斯还要上天入地的奔跑追车, 真是让人敬佩他的敬业, 而影片结尾的蒸汽火车上的追击高潮一幕, 更是明显的致敬了原初的 Mission: Impossible (1996) 版本的追逐戏. 影片节奏紧张, 又风趣幽默, 非常好的调动了观众的观片热情, 情节也维持了一贯的曲折/离奇, 片中人工智能无所不在的强大似乎是不可战胜的, 汉特虽然在最后夺回了钥匙, 但正如影片标题所暗示的, 这只是第一部而已. 不过我对於影片的一些设定上的幼稚感到不太满意, 首先钥匙的目的据说是要获得人工智能源码, 但那不是从 Git 上就可以取得吗, 甚至你去找程式作者也可以, 何苦要弄成似乎是核武器设计图一样的桥段呢, 此外, 片中人工智能在现实世界代理人的忠心也不知来自何处, 为何他就为了人工智能反对全人类沒有得到解释. 第三, 人工智能代理人攻击自己女副手的动机和转折太过戏剧性, 结果间接导致最后汉特最终被女杀手所救. 凡此种种, 虽然娱乐效果不减, 但还是降低了本片的真实感, 並容易让观众出戏… 期待第二部的推出~ ★★★★★★★☆☆☆ from WordPress https://mosesmovieblog.wordpress.com/2024/06/08/mission-impossible-dead-reckoning-part-one-2023/

Зеркало (1975)

镜头语言超级诡异的一部苏联电影, 全片大量使用蒙太奇和镜头转换, 画面也一会儿黑白一会儿彩色, 全片的故事反正我是没看懂, 似乎是多个时间全部穿插在了一起, 片中大量意像性的画面配合上不知所谓的俄文诗歌朗诵, 断断续续不成故事的剧情, 即使只有一个半小时多, 却仍然让人看得昏昏欲睡. 而偏偏这部电影的地位很高, 竟然常年都在 “ 视与听 ” 的最佳电影榜单中, 实在是让人看不明白. 不过观看本部电影, 却意外能得到一些知识, 比如知道了西班牙人曾经大量逃离祖国到苏联, 並再也沒有回去. 片中一些画面和叙事方式, 让我想起了 1973 年的另一部小众又诡异的波兰电影 Sanatorium pod klepsydrą (1973) , 本片似乎某些场景有某种致敬/抄袭的成分 (?), 本片在当年的苏联也是禁片, 很久之后才被解禁. 目前, 我实在是沒有能力看懂这部影片, 但既然 “视与听” 给予如此高的评价, 也许本片是开创了一个流派也说不定~~ ★★★★★☆☆☆☆☆ PS: 片中还有大量不知用意的历史镜头, 包括西班牙内战, 二战, 甚至还有影片成片不久前中国文革的画面, 完全不知用意~ from WordPress https://mosesmovieblog.wordpress.com/2024/06/07/%d0%b7%d0%b5%d1%80%d0%ba%d0%b0%d0%bb%d0%be-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