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白为什么这部片这么出名, 看完实在觉得不是很好看. 影片讲述热爱看书和写诗的主角费迪南被在遇见情人 Marianne 後就逃离了安逸的家庭生活, Marianne 坚持将他称为 Pierrot. Pierrot 与 Marianne 走上了杀人/抢劫/偷窃/偷车的私奔之旅. 两人一路被追杀却得以逃脱, 後来又与 Marianne 产生矛盾, Marianne 拿走了 Pierrot 的五万美元, Pierrot 追上後杀死了 Marianne 和其男友, 最後 Pierrot 也自杀身亡. 全片看完感觉剪辑混乱, 剧情跳脱, 音乐时有时无, 全片画外音中所述的章节也是完全混乱的, 主角两人的关系似乎也难以理解, 他们俩人到底是情人, 恋人还是犯罪同伙或间或有之? 此外还有各种意象的运用, 诸如主人公手中拿的书到底是何用意, 片中穿插的各种顏色的诗句/日记片段又是什么意思? 一切都沒有解释. 片中甚至还打破第四面墙让主人公直接称呼观众, 感觉这是大胆但危险的尝试, 我觉得对于本片来说, 这样的尝试也是失败的. 在影片最後, Pierrot 的自杀也是那麼有创意, 将炸药卷在头上爆头而死, 但这样的创意却与剧情无关, 只是为了猎奇吗? 我唯一能想到的本片优点就是, 这部影片对于顏色的创新性应用和摄影了, 从片中主人公两人驾驶着各种顏色的偷来的车子, 配合法国乡间恬静的景色确实是十分亮眼, 到各种顏色的诗句和手写体以及静态绘画画面的展示确实充满了艺术气息. 但仅依据此点并不能挽救这样一部混乱的电影, 即是是有名导演的作品亦不例外~ ★★★★★☆☆☆☆☆ from WordPress https://mosesmovieblog.wordpress.com/2025/04/05/pierrot-le-fou-1965/
片中那些台灣八十年代景物和正宗的黑道行话, 闽南俚语也十分有趣, 即使不能完全听懂也非常有真实感. 而且导演对人物的刻画非常到位, 编剧的拿捏即合乎情理又出人意料, 而且做到前后多次呼应, 很好看, 我喜欢这样的风格. 十分推荐这部电影.
PS: 艋舺,又稱文甲,平埔族凱達格蘭語「Moungar / Mankah」,台北三市街之一,今名萬華,為台北市發源地,其最古老市街在紗帽廚番社的故址大溪口,即今之貴陽街與環河南路口。清朝雍正元年(1723年),福建泉州三邑之晉江、南安、惠安人士渡海來此地搭建茅屋數棟,販賣蕃薯為生,而漸成小村落,稱為“蕃薯市”。由於當時平埔族人係以獨木舟自淡水河上游載運農產品與漢人交易;平埔族人稱“獨木舟”為艋舺,此為艋舺地名之由來。
依據台灣堡圖,艋舺的範圍北至忠孝西路,東至中華路一段(台北城西城牆),西至淡水河,南至三水街。現代一般人將三水街以南至縱貫鐵路(鐵路地下後變成艋舺大道)之間也當作艋舺的一部份,但是三水街以南至大排水溝(加蓋後變成西藏路)的地段是下崁庄。反而忠孝西路以南至貴陽街的地段本屬艋舺,現代一般人卻視為「西門町」(這裏戰後屬城中區,1990年劃入萬華區)。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