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2016的博文

Persona (1966)

没看懂这部 1966 年的瑞典黑白影片, 影片讲述的是一名有名的女演员伊丽莎白突然不能说话了, 医疗检查发现她并没有任何身体疾病, 护士在医生的建议下和伊丽莎白一起来到海边的度假屋修养, 期间女护士向不能说话的伊丽莎白透露了很多私人故事, 後来女护士发现伊丽莎白在寄出的信中谈论了她的私事而生气恼火, 可是伊丽莎白仍拒绝发出声音, 女护士之后成了伊丽莎白的替身, 与伊丽莎白丈夫做爱, 照顾孩子, 影片结尾女护士似乎成为了伊丽莎白… 看完觉得这部电影实在太过先锋, 我完全看不懂其中的含义, 整部影片我看懂的似乎只感觉摄影确实非常有艺术气息, 开篇的意识流场景甚至无端插入了零点几秒的大鸡巴更是不知所云, 后面又插入了越南战争中的僧人自焚等当时的世界政治场景, 实在是不知道导演想表达什么…? 本片的奇怪程度虽然沒有 8½ (1963) 或 Зеркало (1975) 那样对剧情完全不知所云, 但也已经很难理解了, 不知道视与听为何对本片的评价如此之高. ★★★★☆☆☆☆☆☆ PS: 影片结尾出现了一个很像 Zuckerberg 的雕像, 略微有趣… PPS: 本片的全剧剧本可在以下展开找到, 也许看后能让对本片多一点理解也说不定? 伯格曼著:《假面》(全剧剧本)     沈语冰 译          [伯格曼的说明]我不是在通常意义上写电影剧本的。我所写的似乎更像是一首曲子的旋律线,希望在我的同事的帮助下,它能在制作过程中逐渐发展为一首管弦乐曲。在许多方面,我都是不确定的,在某些方面则毫无所知。我发现我所选择的主题非常宏大,而我所写的东西或包含在最后的影片(令人讨厌的想法)中的东西,注定是完全任意的。因此,我吁请读者或观众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自由地处理我已经写出的这些材料。          1          我想象着从放映员那里发出的电影光束的透明丝带。标记与画面都被清洗一空,只剩下那光束从银幕上产生出来的颤动着的反射光。从扬声器里我们只能听到扩音机的声音,而扬起的尘土的轻微的声音穿过录音重放装置不断地传出来。          光线确立自己并逐渐加深。不连贯的声音与言语的短暂碎片,像溅起的火花,开始从天花板与墙壁上往下掉。          从这样的纯白中出现了一团云的轮廓,不——是一池水,不——一定是云,不——是一棵枝...

攻殻機動隊 新劇場版 (2015)

看了這部 2015 年的「攻殻機動隊 新劇場版」動畫, 感覺並不十分精彩, 導演為了表現未來的科技和主要人物之間的電子腦交流, 採用了一些非常抽象的表現方式, 時而快速的場景切換和畫面動作讓人如墜入雲霧之中. 影片人物眾多, 劇情又比較複雜, 日式對白中很多又不會說的十分詳細, 理解起來就更費腦了. 若觀眾事前不對攻殻系列有所瞭解, 甚至劇情為何都讓人理解困難了. 影片中人物的交流方式基本都不動嘴的表達, 雖然是劇情需要, 但看起來還是比較奇怪, 也令人懷疑是畫家們為了省錢做出的設定…而對電腦網絡, “義體", “電子腦" 等抽象概念的表達, 在片中的形式紛亂複雜, 可以看出確實花了很多心思, 然而並非是看過一眼就能領會的, 從這點講, 似乎有些失敗. 片中人物形象除主角外似乎亦較模糊, 出場人物太多, 感覺應該精簡一些. 音樂和作畫水平亦屬一般, 沒有亮點, 整體感覺本片不如之前的 攻殻機動隊 2.0 (2008) 來的好~~~ ★★★★★★☆☆☆☆ from http://bit.ly/2hGeOlZ via IFTTT

我们诞生在中国 (2016)

看完了這部中国和迪士尼合作拍摄的纪录片, 影片主要通过五种中国动物 (雪豹, 熊猫, 藏羚羊, 金丝猴, 丹顶鹤) , 而更主要的是其中四种 (雪豹, 熊猫, 藏羚羊和金丝猴) 在中国分明的四季下的生活形态, 展现了野生动物的生存状态. 本片画面無可指摘, 精细的显现和难得一见的动物行为甚至如雪豹這樣本身就难得一见的动物被摄影师们一一记录. 而持续的记录也展现了一致的生存故事. 确实是一部很棒的记录. 然而, 片中的中文旁白文案和配音却都令我感觉不太满意, 听说旁白还是中国的一位明星, 但其配音感觉连入门都没掌握, 忽而有气无力忽而不标准的发音让人难以将心情集中在其所述之上, 而又有些情况下演绎的又过于用力, 额外的感情又让這部纪录片的纪实性质受到损伤. 特别令人诧异的是, 影片中旁白两次将青藏高原称为青海高原 , 感觉文案作者就是从百度上搜索抄来的错误结果而且完全没有经过校对, 又缺乏基本的地理常识, 而且错了两次, 这种错误在纪录片中出现实在是太不应该, 大大拉低了本片的整体水平. ★★★★★★★★☆☆ from http://bit.ly/2hpdtjr via IFTTT

Metropolis (1927)

這是一部 1927 年的德国黑白默片, 影片奇异的将史诗, 科幻, 工业和宗教元素整合为一体, 真的有点像星球大战的原型呢. 影片默片的表演形式和如今的有声电影不太相同, 而本片更采用了在默片中也不多见的舞台效果, 开篇的工人换班的对比, 以及地下城中工人忙碌的动作和机器的灯光和蒸汽效果令人印象深刻. 影片大量采用了传统故事尤其是圣经故事中的隐喻和借鉴. 片中一名上层阶级之子为了下层女子而成为底层人民 “救世主" 的故事似乎是圣经出埃及记的翻版, 而片中名为新巴别塔的摩天大楼的建造在影片中直白的借 “预言者" 玛丽亚之口复述了巴别塔建造的失败, 此外邪恶玛丽亚机器人的形象也直接引用了圣经启示录中的大淫妇的故事, 七宗罪的故事更是信手而来. 影片还塑造了疯狂科学家和愤怒暴民的原型, 烧女巫一段又有法国民间故事的味道, 真的是集各流行元素在一身. 好的故事还需配上好的影像, 本片的视效在近 100 年前应该也是十分先进的, 包括空中飞机或是机器人变身的画面都堪称经典, 地下工业城城市氛围的塑造令人想起 Blade Runner (1982) 中压抑的都市. 不过片中对未来的场景也有作者没想到的, 比如, 在未来根本不需要这么多工人了, 机器已可以取代大部分工人的工作 (同时省下的人力并不会让上层阶级更就照顾下层的生活), 影片结尾上层阶级的救世主的父亲 Fredsen 和工人代表在 “救世主" 的帮助下 “和解" 的一段说教味道也浓厚了些. 虽然本片拍摄于 1927 年, 却似乎预言了工业崛起後由于贫穷导致的无产阶级暴民的崛起过程. 而专制的大都会仿佛又有德国集中营的味道, 德国对纪律的追求这個可以认为是民族性之一的特性在片中也时有闪现. 而同时代的美国默片中就几乎不会看到这麼压抑的场面. 此外, 结合最近中国出版的一部名为 “北京折叠" 的作品, 似乎创意设定就与本片及其类似, 而无论是本片或中国小说, 虽然表面上是幻想, 但也反映了时代精神和社会心理, 因此这一巧合的出现真的让人不禁想知道, 这是否说明中国也在走着 1920 年之後德国的老路了. ★★★★★★★★★☆ from http://bit.ly/2hrZOeh via IFTTT

浪漫殺手自由人 (1990)

這部 1990 年的香港電影是根據 1986~1988 年的日本漫畫 クライング フリーマン 改編而來,故事講述一名日本暴力団 “山田組" 的老大的養子 “自由人" 為父報仇, 發現其實是被本団內部人陷害, 以及一名未經世事的女大學生意外捲入其中並與主角 “自由人" 發生感情的故事. 影片故事通俗, 節奏明快, 屬於比較標準的 1990 年代香港片風格, 穿插的大量武打動作元素也以視覺刺激為重, 整體來說注重外在形式而疏於內心, 男女主角的愛戀關係發展在這樣的敘事下就感覺比較奇怪, 而報仇的故事相對來說還比較精彩, 不過以今日的觀點來說, 屬於仔細想想就能猜到的範圍, 也許當年還是比較新穎的. 片中對日本和華人的黑社會沒有如今的民族主義偏見, 甚至對日本黑社會比對華人黑社會的刻畫更為正面, 一方面是原著如此, 但也顯示出了當年香港社會更加多元開放的氣氛. 影片接近結尾的部分相對血腥, 武士刀之間對戰砍殺造成的鮮血斷肢方面的視覺刺激今日看來已屬一般, 但當時想來還是比較血腥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這部日本漫畫曾經多次被拍成真人電影, 而在香港電影光在 1990 年就被兩次拍為電影, 看來當時香港市場對此題材還真是喜愛啊~ ★★★★★★☆☆☆☆ from http://bit.ly/2hxFqUQ via IFTTT

The Black Dahlia (2006)

本作依据 1947 年发生的 离奇谋杀命案 改编, 然而是在真实事件上的大幅度的加工, 让這一悬案成了定案… 看完本片, 我感觉剧情聚焦在大丽花命案本身的部分并不多, 却更多的着力在了两名警探搭档身上, 而他们两人本身之间的恩怨利用又与大丽花命案本身有了关系, 更有三角甚至多角的爱情关系掺杂其中, 剧情还是挺巧妙的, 然而我却觉得, 黑色大丽花案件本身已经足够奇特, 本部影片看似巧妙的解释却减弱了真实事件的冲击力, 也存在有漏洞 – 过於巧合的剧情导致的戏剧化发展令本来应该真实度很高的故事変得假了, 而主要人物之间的情感变化也流於做作. 看完全片, 虽然故事还算流畅, 但却似乎是在看另一部与黑色大丽花命案無关的另一部电影, 這樣的剧情设计感觉也真的幷不必须要套上大丽花命案来诉说, 可以说是廉价化甚至是糟蹋了這一独特题材吧~ ★★★★★★☆☆☆☆ from http://bit.ly/2dzD8E9 via IFT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