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三月, 2018的博文

Persona (1966)

没看懂这部 1966 年的瑞典黑白影片, 影片讲述的是一名有名的女演员伊丽莎白突然不能说话了, 医疗检查发现她并没有任何身体疾病, 护士在医生的建议下和伊丽莎白一起来到海边的度假屋修养, 期间女护士向不能说话的伊丽莎白透露了很多私人故事, 後来女护士发现伊丽莎白在寄出的信中谈论了她的私事而生气恼火, 可是伊丽莎白仍拒绝发出声音, 女护士之后成了伊丽莎白的替身, 与伊丽莎白丈夫做爱, 照顾孩子, 影片结尾女护士似乎成为了伊丽莎白… 看完觉得这部电影实在太过先锋, 我完全看不懂其中的含义, 整部影片我看懂的似乎只感觉摄影确实非常有艺术气息, 开篇的意识流场景甚至无端插入了零点几秒的大鸡巴更是不知所云, 后面又插入了越南战争中的僧人自焚等当时的世界政治场景, 实在是不知道导演想表达什么…? 本片的奇怪程度虽然沒有 8½ (1963) 或 Зеркало (1975) 那样对剧情完全不知所云, 但也已经很难理解了, 不知道视与听为何对本片的评价如此之高. ★★★★☆☆☆☆☆☆ PS: 影片结尾出现了一个很像 Zuckerberg 的雕像, 略微有趣… PPS: 本片的全剧剧本可在以下展开找到, 也许看后能让对本片多一点理解也说不定? 伯格曼著:《假面》(全剧剧本)     沈语冰 译          [伯格曼的说明]我不是在通常意义上写电影剧本的。我所写的似乎更像是一首曲子的旋律线,希望在我的同事的帮助下,它能在制作过程中逐渐发展为一首管弦乐曲。在许多方面,我都是不确定的,在某些方面则毫无所知。我发现我所选择的主题非常宏大,而我所写的东西或包含在最后的影片(令人讨厌的想法)中的东西,注定是完全任意的。因此,我吁请读者或观众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自由地处理我已经写出的这些材料。          1          我想象着从放映员那里发出的电影光束的透明丝带。标记与画面都被清洗一空,只剩下那光束从银幕上产生出来的颤动着的反射光。从扬声器里我们只能听到扩音机的声音,而扬起的尘土的轻微的声音穿过录音重放装置不断地传出来。          光线确立自己并逐渐加深。不连贯的声音与言语的短暂碎片,像溅起的火花,开始从天花板与墙壁上往下掉。          从这样的纯白中出现了一团云的轮廓,不——是一池水,不——一定是云,不——是一棵枝...

Dunkirk (2017)

於是就在看完 Darkest Hour (2017) 之後, 看了這部 Dunkirk (2017). 這部影片的主題自然就是 Dunkirk 撤退行動了. 不過本片並沒有傳統意義上的主角, 而是以多個線索, 描繪了在這場行動中不同人的命運. 與 Darkest Hour (2017) 中相反, 丘吉爾等上層領袖的作用在本作中被淡化到幾乎看不見了. 而鏡頭則是面向了戰爭中的普通人, 其中有英勇救人被俘的飛行員, 也有戰爭面前為了求生的膽怯的逃兵, 還有參與撤退行動的民用船隻船長. 也正是這些普通人組成了行動的主體. 劇情因此也被盡力簡化和分割了, 大多數一個個片段組成, 且互相之間關係鬆散. 動作和戰爭場景成為了主體. 也借助鏡頭語言展現了求生狀態下各人的不同反應, 反复的沉船畫面和水下求生場景還令人想起了 Titanic (1997). 最後的結局自然是依照歷史, 大部分人成功撤離. 影片也就在此結束. 總體來看, 本片還是合格的, 就是劇情較為孱弱, 不過被緊張的畫面和戰鬥場景所掩蓋了, 因此問題不大. 多線索的故事最後沒有匯聚在一起, 但考慮到這樣的結構本身就是有難度的, 加上是真實歷史, 也不容易改編, 因此也算是意料之中, 但也略有遺憾. 而在看完 Darkest Hour (2017) 之後看本片, 本片就更像是一個外傳, 而非相反. 如果要瞭解歷史, 可能看 Darkest Hour (2017) 所獲會更多~~~ ★★★★★★★☆☆☆ from http://bit.ly/2G28uVk via IFTTT

Darkest Hour (2017)

又是没想到竟然是一部讲述丘吉尔故事的影片, 描繪了丘吉爾在黨內外的妥協之下上台後, 面臨國內以張伯倫為首的綏靖勢力和來自希特勒侵占整個歐洲大陸的雙重夾擊下的一段 “至暗時刻”, 而丘吉爾憑藉着堅定的反抗信念和勝利信心, 以及打動人心的演講, 喚起了英國民眾的鬥爭反抗精神, 也讓原本對其有意見的國王乔治六世堅定了留在國內反抗納粹的信心. 最終獲得了人民的支持, 影片也就在此結束, 並未涉及真正開戰的部分. 片中敦克爾克的撤離行動佔據了很大篇幅, 體現出來丘吉爾的軍事智慧, 而本來我也準備要看 Dunkirk (2017) , 此部影片正好是很好的一部背景補充和另一視角. 片中丘吉爾的飾演總體來說還是成功率, 其暴躁的性格和偶爾的幽默感都有不錯的體現, 更加突出的則是其愛國情懷以及最終走向人民尋求人民支持的那刻, 在片中, 當丘吉爾走入地鐵那時, 他就從從來未乘過地鐵也從未排過隊的上層統治階級直接與人民產生了共鳴. 也體會到了人民對於自由國家的珍惜, 這才有了跳過內閣直接對外閣和議會發表的那番著名演講. 並最終打動了張伯倫和本黨中原本大部分的綏靖派. 如果沒有那番演講, 即使他仍能成功, 也不會像歷史發生的那樣容易了. 本片也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丘吉爾和張伯倫所對應的兩條針對極權的不同路線, 在如今也是同樣存在的, 而如何對付極權統治, 仍舊是當今辯論的話題之一, 也許人們應該從歷史中去學習一下. 丘吉爾冒著即使亡國, 人民被屠戮的後果也要反抗的決心成功對抗了法西斯主義, 如今似乎又快到了要這樣抉擇的時代, 彼時, 自由國家又會做出何種選擇呢? 不過本片還是存在一些問題的, 其中我覺得最突出的就是, 丘吉爾的飾演者五官形象並不是太像丘吉爾真人, 而且似乎過胖了, 雖然在性格和語氣上的模仿可以看得出已盡力, 但人物的形象上差距卻難以彌補, 這一點上影片做的比較失敗. 不過也難怪, 丘吉爾的形象本身比較獨特, 要在專業演員中找到適合的人選化妝的還要比較像, 也許是真的不太可能吧. 不過如此一來, 看片過程中就會產生虛假感. 總體來生, 本片是不錯的一部電影, 搭配 Dunkirk (2017) 和 The King’s Speech (2010) 觀看效果應該更好~ ★★★★★★★★☆☆ from http://bit.ly/2pAmIBO v...

Call Me by Your Name (2017)

没想到竟然是一部同志题材爱情片, 看来从去年的 Moonlight (2016) 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以来, 此题材已经正式进入奥斯卡主流的视野里了~ 故事讲述了意大利北部的一名 17 岁犹太男孩在假期中与父亲的考古学家朋友之间的同性爱情故事, 而同时他们也保持着异性关系, 两人从开始的互相厌恶, 到看似单纯的友谊, 再到忘年的恋人关系, 一切就那样像意大利北部清新的乡间自然环境那样自然而然的就发生了. 两人互相用自己的名字呼唤对方疯狂做爱的场景也呼应了标题. 假期结束後的互相分别又是恋恋不舍. 而最後结尾父亲的一番话可以瞭解到父亲其实早已察觉两人的情感, 却鼓励儿子走自己的路, 但结尾却又是获悉对方结婚的消息, 两人终究还是無法在一起. 观看本片, 给人的感觉完全不像是 2017 年的新作, 反而更有 1960 年代的自然氛围, 片中除了弹奏的钢琴曲外几乎没有配乐的做法, 像极了过去一些欧洲文艺片. 让我差点以为这部电影所获的奥斯卡提名时外语片类别…但实际仍然是英语片, 只是拍摄国家有多国. 片中两人的情感出现似乎略有突兀, 自然景色比较唯美, 各个场景也近乎白描式的展现, 片中有时会以故意失焦的镜头拍摄, 营造出了一种梦幻般的氛围, 但又不是过于梦幻. 片中的激情戏份不少, 但感觉反而是男女的激情戏尺度更大, 而作为主题的男男恋爱关系镜头最大胆的也就 “抓鸟” 一幕, 其余则是一笔带过或是画面隐去. 至于剧情, 也感觉似乎有点流水帐, 顶多也就是少年主角在成年前的一段较为深刻的隐秘情感记忆, 但也仅此而已, 并无更多了~ ★★★★★★★☆☆☆ from http://bit.ly/2DJLVPb via IFTTT

The Shape of Water (2017)

看了本年奥斯卡最佳影片, 原本期望比较高, 但看後感觉比较一般. 全片似乎与 Three Billboards Outside Ebbing Missouri (2017) 有着同样的毛病, 那就是情节过於荒诞. 故事以浓重的怀旧冷战时代印记作为背景, 讲述了一名在美軍科研机构做清洁工的哑女与捕获的海底生物之间的爱情故事. 片中还穿插着俄国间谍的故事以及作为反派的主管各种荒诞不经的行事. 然而, 這樣的故事实在太过离奇, 光是反派的神经质表演就很难让人感觉是会真实存在的人物了, 加上本身奇幻的海底生物设定, 男女主角之间突兀的恋情, 無一不是充满了造作感, 屋中共游的情节更加加深了艺术想象的尺度, 片中唯美的画面确实不少, 艺术价值是存在的, 但凭空营造的精美梦幻场景对於剧情反而是进一步的削弱, 也进一步增强了漫画感而非让人感觉是一部故事片. 男女主角因为都不会说话, 演技还是有的, 但仍然弥补不了剧情的问题. 感觉此类轻情节幻想片的大行其道, 也与美国政治氛围以及好莱坞风气有着直接关联, 在政治上因为 Trump 上台後营造的恶臭政治环境已让编剧和导演们对关怀现实感觉灰心, 进而对现实冷漠, 怀旧题材或怀旧氛围开始增多. 另一方面, 包括韦恩斯坦在内的一系列性侵案更加剧了这一点, 编剧和导演们纷纷转向了幻想题材, 追求纯粹的艺术而不再关心现实, 主张与现实完全脱节的纯粹艺术作品, 甚至情节已经完全可有可无, 只要画面好看歌好听就可以了. 本片的怀旧氛围和幻想性正好满足了这两点, 不过作为电影却感觉不太合格. 另外, 充满怀旧氛围的影片虽然过去也很多, 但最近亦有很多像本片一样掺杂了法式风格的非法国伪作. 众所周知, 上次这种电影风行後世界发生了什么, 这也应该是当前时代精神在电影工业中的展现, 真让人怀疑是不是大战在即? ★★★★★★★☆☆☆ from http://bit.ly/2FWbApB via IFTTT

Three Billboards Outside Ebbing Missouri (2017)

一部講述母親為了被強姦致死的女兒樹立 3 個廣告牌後, 引發的一連串故事, 但整體故事略顯荒誕, 主角母親行事神經質, 竟然放火燒警局卻能不受追究. 看似正面的的老警長在壓力下卻選擇自殺, 相反, 本來形象比較負面的一名警員, 卻在影片後期承擔起正義的角色, 即使知道自己的燒傷是因為主角母親所致, 卻仍然願意幫助主角. 各主配角又各自有槽點. 總之就是全片看下來充滿了意外和巧合, 雖然仍然流暢, 但也感覺到非常的不真實. 片中也似乎故意加入了不少對現實的諷刺, 從設定的故事發生地密蘇里, 描繪了充滿種族偏見的南方形象, 卻讓警局在老警長自殺後被一名黑人局長接管. 廣告牌的樹立對小鎮的攪動, 也透露出傳統南方社會中的潛規則. 警察形象的轉變總體看還是正面, 但結尾卻和主角走上了行使私刑的道路. 甚至還包括雖然已經排除此案嫌疑卻涉嫌其他案件的嫌犯是退伍老兵身份時這一點, 也在一定意義上是對主流觀點的顛覆. 另外, 影片最後呈現了少見的開放式結局, 結尾是主角和警員在去行使私刑的路上, 卻並不交代結果, 對於母親提問是否要殺死嫌犯的疑問, 只是以一句 “路上再討論吧” 作為回答, 之後影片即嘎然而止. 這在大團圓式結尾占主流的好萊塢影片中應該是異類了, 甚至比悲劇還要少見, 因為悲劇甚至也是有交代了結果的, 而開放式結局或多或少就是感覺故事沒講完. 導演敢於冒這樣的險勇氣可嘉, 不過就本片來說, 並未看出有多少特別的好處, 而且因為全片劇情較為荒誕, 本來觀眾是期望看到一個說得圓滿的故事, 最後的結局卻也有是編劇實在編不下去在偷懶的感覺. 影片中的音樂非常好聽, 特別是開頭的一段 “夏日最後的玫瑰” 獨唱, 非常不錯, 之後的一些搖滾也契合了南方燥熱的氣候和人物劇情. 總體感覺就是本片的藝術誇張有點過頭了, 也許這也是本片受到電影藝術學院獎青睞的原因, 也獲得了多項提名和獎項, 但實際並不是非常 “好看” 的一部影片. 這樣的電影我是不認為會有傳世的影響力的~~~ ★★★★★★★☆☆☆ from http://bit.ly/2HR9vMp via IFTTT

13th (2016)

以美国黑人民权运动为主题的一部纪录片, 影片的切入视角比较独特, 将黑奴时代与自 1970 年代以後的监狱犯人暴增现象相结合, 得出虽然在美国民权法案已经成功多年, 但通过利用宪法第 13 修正案中对於罪犯不予以权利的规定, 在司法实践上变相的将黑人再次置于奴隶地位的结论. 影片从电影 The Birth of a Nation (1915) 的叙事开始, 描绘了被艺术化渲染过的三 K 党叙事在美国社会中虽然得以压制, 却一直隐藏在水面之下, 并未根本消除, 并在自 1970 年代尼克森时代借助打击毒品的名义越演越烈, 在之后的雷根和克林顿时代继续加强, 直至欧巴马时代出现了多起黑人被射杀警察却無罪的事件, 之後在目前的 Trump 时代已经上升到和 3K 党时期几乎一样, 片中特别将 Trump 时代黑人在大街上被推搡的画面和 1950 年代的画面交错反映, 简直是历史沉渣的翻版. 而 Trump 的说辞也和 3K 党当年的宣言有诸多雷同之处. 另一方面, 经过多年大规模的监狱私营, 实际上监狱也已经变成了赚钱的公司和企业, 有更多犯人才能更为赚钱, 而根据片中说法, ALEC 促成的立法很多时候对於坚持不认罪的人有歧视待遇. 前 CCA 管理的美国监狱亦是 ALEC 的成员. 亦构成了利益关联. 影片并未如大部分纪录片那样仅限於指出问题, 还难能可贵的提供了一些参考建议和行动方案, 参照包括金博士的历史民权运动, 同时利用最新现代化科技对侵犯人权现象进行传播就是一例. 此外还有 BLM 运动等等, 其实说的是 Everyone Lives Matter. 不过对於警察军队化和法律利益关联等问题, 片中的采访人士也认为历史积重难返, 要改变十分困难. 片中引用了大量的历史影片, 也采访了很多人, 包括观点对立的人, 可以说是做到了较为公正. 但片中对於黑人和毒品问题将其主要归罪於联邦政府的政策, 虽然情况确实存在, 但我觉得有点过了, 毕竟 Crack 这种强力毒品联邦政府几乎肯定是会打击的. 当然其中的暴力和针对無罪之人, 以及过於严重的刑法和私刑也应该被批评. 尤其是在当代 Trump 当政前後种种另类右翼现象简直就是历史的回声, 更要明确的加以抵抗. 片中的音乐比较有特色, 基本上是黑人说唱, 而歌词却也能很好的契合了纪录片中叙述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