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看懂这部 1966 年的瑞典黑白影片, 影片讲述的是一名有名的女演员伊丽莎白突然不能说话了, 医疗检查发现她并没有任何身体疾病, 护士在医生的建议下和伊丽莎白一起来到海边的度假屋修养, 期间女护士向不能说话的伊丽莎白透露了很多私人故事, 後来女护士发现伊丽莎白在寄出的信中谈论了她的私事而生气恼火, 可是伊丽莎白仍拒绝发出声音, 女护士之后成了伊丽莎白的替身, 与伊丽莎白丈夫做爱, 照顾孩子, 影片结尾女护士似乎成为了伊丽莎白… 看完觉得这部电影实在太过先锋, 我完全看不懂其中的含义, 整部影片我看懂的似乎只感觉摄影确实非常有艺术气息, 开篇的意识流场景甚至无端插入了零点几秒的大鸡巴更是不知所云, 后面又插入了越南战争中的僧人自焚等当时的世界政治场景, 实在是不知道导演想表达什么…? 本片的奇怪程度虽然沒有 8½ (1963) 或 Зеркало (1975) 那样对剧情完全不知所云, 但也已经很难理解了, 不知道视与听为何对本片的评价如此之高. ★★★★☆☆☆☆☆☆ PS: 影片结尾出现了一个很像 Zuckerberg 的雕像, 略微有趣… PPS: 本片的全剧剧本可在以下展开找到, 也许看后能让对本片多一点理解也说不定? 伯格曼著:《假面》(全剧剧本) 沈语冰 译 [伯格曼的说明]我不是在通常意义上写电影剧本的。我所写的似乎更像是一首曲子的旋律线,希望在我的同事的帮助下,它能在制作过程中逐渐发展为一首管弦乐曲。在许多方面,我都是不确定的,在某些方面则毫无所知。我发现我所选择的主题非常宏大,而我所写的东西或包含在最后的影片(令人讨厌的想法)中的东西,注定是完全任意的。因此,我吁请读者或观众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自由地处理我已经写出的这些材料。 1 我想象着从放映员那里发出的电影光束的透明丝带。标记与画面都被清洗一空,只剩下那光束从银幕上产生出来的颤动着的反射光。从扬声器里我们只能听到扩音机的声音,而扬起的尘土的轻微的声音穿过录音重放装置不断地传出来。 光线确立自己并逐渐加深。不连贯的声音与言语的短暂碎片,像溅起的火花,开始从天花板与墙壁上往下掉。 从这样的纯白中出现了一团云的轮廓,不——是一池水,不——一定是云,不——是一棵枝...
於是就在看完 Darkest Hour (2017) 之後, 看了這部 Dunkirk (2017). 這部影片的主題自然就是 Dunkirk 撤退行動了. 不過本片並沒有傳統意義上的主角, 而是以多個線索, 描繪了在這場行動中不同人的命運. 與 Darkest Hour (2017) 中相反, 丘吉爾等上層領袖的作用在本作中被淡化到幾乎看不見了. 而鏡頭則是面向了戰爭中的普通人, 其中有英勇救人被俘的飛行員, 也有戰爭面前為了求生的膽怯的逃兵, 還有參與撤退行動的民用船隻船長. 也正是這些普通人組成了行動的主體. 劇情因此也被盡力簡化和分割了, 大多數一個個片段組成, 且互相之間關係鬆散. 動作和戰爭場景成為了主體. 也借助鏡頭語言展現了求生狀態下各人的不同反應, 反复的沉船畫面和水下求生場景還令人想起了 Titanic (1997). 最後的結局自然是依照歷史, 大部分人成功撤離. 影片也就在此結束. 總體來看, 本片還是合格的, 就是劇情較為孱弱, 不過被緊張的畫面和戰鬥場景所掩蓋了, 因此問題不大. 多線索的故事最後沒有匯聚在一起, 但考慮到這樣的結構本身就是有難度的, 加上是真實歷史, 也不容易改編, 因此也算是意料之中, 但也略有遺憾. 而在看完 Darkest Hour (2017) 之後看本片, 本片就更像是一個外傳, 而非相反. 如果要瞭解歷史, 可能看 Darkest Hour (2017) 所獲會更多~~~ ★★★★★★★☆☆☆ from http://bit.ly/2G28uVk via IFT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