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2025的博文

Star Trek: Section 31 (2025)

看了这部 “Star Trek 发现号” 影集的衍生电影, 影片叙述了在另类宇宙中曾经杀死自己亲人而登上王位的人族帝国女王久久, 在 31 号太空站与包括星舰队员的几名秘密组织船员, 阻止其认为早已死亡的旧识夺取大杀伤性武器 Godsend 並封锁两个宇宙的连接点的故事. 全片看完感觉有够烂, 首先对于沒有看过 Star Trek 发现号影集的观众, 本片缺乏对于久久来到这个宇宙的前情就已很不友好了, 而故事的设定本身也问题重重, 各个角色的行事动机都非常晦涩, 导演还似乎还嫌不够复杂, 不仅加入了多个角色的背景故事还故意穿插似乎并不好笑的笑料, 最后的结局更是莫名其妙, 一个先前被渲染成能摧毁整个象限的武器在引爆后竟然队员都全身而退, 实在是难以自圆其说. 看着片中的叙事方法以及 CG 画面, 让我仿佛回退到了近 30 年前观看烂片 Lost in Space (1998) 的那个夏天. 整齣剧不仅故事老套毫无新意, 也与 Star Trek 缺乏直接联系, 即使是作为剧集的衍生剧感觉也是不合格的, 不知道杨紫琼为何要同意这样的剧本. ★★★★★☆☆☆☆☆ from WordPress https://mosesmovieblog.wordpress.com/2025/06/02/star-trek-section-31-2025/

Star Trek: Section 31 (2025)

看了这部 “Star Trek 发现号” 影集的衍生电影, 影片叙述了在另类宇宙中曾经杀死自己亲人而登上王位的人族帝国女王久久, 在 31 号太空站与包括星舰队员的几名秘密组织船员, 阻止其认为早已死亡的旧识夺取大杀伤性武器 Godsend 並封锁两个宇宙的连接点的故事. 全片看完感觉有够烂, 首先对于沒有看过 Star Trek 发现号影集的观众, 本片缺乏对于久久来到这个宇宙的前情就已很不友好了, 而故事的设定本身也问题重重, 各个角色的行事动机都非常晦涩, 导演还似乎还嫌不够复杂, 不仅加入了多个角色的背景故事还故意穿插似乎并不好笑的笑料, 最后的结局更是莫名其妙, 一个先前被渲染成能摧毁整个象限的武器在引爆后竟然队员都全身而退, 实在是难以自圆其说. 看着片中的叙事方法以及 CG 画面, 让我仿佛回退到了近 30 年前观看烂片 Lost in Space (1998) 的那个夏天. 整齣剧不仅故事老套毫无新意, 也与 Star Trek 缺乏直接联系, 即使是作为剧集的衍生剧感觉也是不合格的, 不知道杨紫琼为何要同意这样的剧本. ★★★★★☆☆☆☆☆ from WordPress https://mosesmovieblog.wordpress.com/2025/06/02/star-trek-section-31-2025/

Le Million (1931)

一部 1931 年的法国黑白片, 没想到竟然是音乐喜剧片, 中文名 “百万法郎”. 穷困潦倒到处欠钱的主角某日突然得知自己中了百万法郎的彩票, 但其放有彩票的旧夹克因为阴差阳错被女友借给了躲避警察追捕的黑社会老大, 之后老大又将夹克卖给了男高音歌唱家, 主角又被警察误认为是黑老大. 于是一场妙趣横生的寻找彩票之旅就此展开. 期间既有邻居/债主们得知主角中奖後的态度 180° 转变, 也有认识好友为了金钱的背叛和陷害, 更多的是一系列戏中戏的在舞台场景中的对破夹克的幽默争夺. 1930 年代的非好莱坞电影竟然已经有这么完整, 叙事如此复杂成熟的商业喜剧情节真是令人吃惊. 在影片最后, 黑老大送回了破夹克, 一切皆大欢喜众人庆祝而结束. 全片娱乐性极强, 好笑之处不亚于先进的喜剧, 搭配好莱坞式的歌曲场景, 可谓是一部非常不错的商业娱乐电影, 即使放在今日看, 这样的情节一点也不幼稚, 甚至感觉还超越今日的一些类型电影. 不过我感觉影片的结尾黑老大不仅送回破夹克, 还带回彩票的设定有点过于草率和牵强了, 也许这就是娱乐片为了营造大团圆结局而不得不做的妥协吧. 本片也进入过 “视与听” 的名单, 对于老片感兴趣的推荐观看~ ★★★★★★★★☆☆ from WordPress https://mosesmovieblog.wordpress.com/2025/05/31/le-million-1931/

A Minecraft Movie (2025)

看了今年推出的麦块大电影, 故事就是几位现实中都充满生活问题的人穿越到了游戏世界, 结识了已经在 “主世界” 多年的史蒂夫, 为击败地下城中的猪女巫和猪灵们, 夺回返回真实世界的神奇方块, 最后他们终于得胜的老套故事. 对于这样一个游戏改编的电影, 前有马里奥大电影 The Super Mario Bros. Movie (2023) 的成功改编. 但本片的改编却非常幼稚和令人无语, 奇怪的故事衔接和东拼西凑的游戏元素, 感觉是导演在尽力玩梗却过于生硬, 突如其来的歌唱让本片风格更加奇怪. 最不能容忍的是, 本片从一开始为什么非要弄成让真人加入来演出, 如果做成完全动画版的方式不是更好吗? 片中人物的脸谱化严重, 影片还加入了村民偷越到现实世界和女校长谈恋爱的支线, 更是莫名其妙. 总之, 感觉这样的一个故事套用在任何游戏中都可以万用, 实在是编剧偷懒的表现. 而在剧情上, 透过游戏世界的冒险, 解决了所有人在现实世界中的问题的俗烂套路已经完全让人提不起一丝兴趣了, 看完本片, 所留下印象的也只剩下偶尔的小幽默和玩梗而已~ ★★★★☆☆☆☆☆☆ from WordPress https://mosesmovieblog.wordpress.com/2025/05/25/a-minecraft-movie-2025/

用心棒 (1961)

黑泽明执导的一部 1961 年日本黑白影片. 影片描绘了一名落魄武士在一座因两派别对立而治安混乱的小村镇中, 利用计策和勇武, 以一人之力消灭了两派, 让村镇从此恢复安宁的传奇故事. 看完本片, 我才觉得这就是个日式西部片翻版, 片中的小镇场景, 酒馆老板的安排, 以及决斗的设定无处不让人想起西部片. 而黑泽明就是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日本文化移植, 加入了大量日本元素, 几乎都可以看作是文化挪用了. 当然最大的不同就是片中的决斗都是采用武士刀, 而唯一拿枪的正是最大的反派恶人. 影片的表演十分精彩, 主角的饰演即酷又性感, 而剧情也十分吸引人, 黑泽明的说故事能力确实很不一般. 片中的摄影也十分精良, 还有大量的日式幽默, 让这部接近两个小时的武士电影不至于过于严肃和紧张. 不过我觉得本片的总体情节在今日看似乎老套了, 从开头人物和小村镇的基本情况了解之后, 其余的情节的大方向就已几乎完全就在意料之中. 基本上来说, 这就是一部非常通俗好看的日式商业西部/武侠片啊~ ★★★★★★★☆☆☆ from WordPress https://mosesmovieblog.wordpress.com/2025/05/24/%e7%94%a8%e5%bf%83%e6%a3%92-1961/

Chronique d’un été (1961)

一部法国纪录片, 中文名 “夏日纪事”, 看了这部电影才知道, 原来以前中国 CCTV 那个被嘲笑的著名反复询问路人 “你幸福吗” 的采访是模仿这个纪录片开头弄的. 本记录片是所谓的 “真实电影” 创始作品, 影片除了记录寻常路人的生活感想, 还包括有导演团队制作自己这部影片的过程, 讨论和思考. 最后还有邀请受采访的路人们回来看制成品的感受. 影片作为艺术流派来说, 可能当年确实是有新意. 然而看完我觉得, 这样所谓的 “真实电影” 的纪录片似乎过于强调完全重现生活的真实, 却也放弃了导演/编剧自己的选择. 影片丢弃剧本, 完全依靠那些未经影视训练的路人谈论感受和琐事, 然而大众教育的水平注定了这些普通人是谈不出什么高深的见解, 只能流于日常琐事和喜怒哀乐. 当然导演也许就是想表现这些日常的 “真实”, 但因此造成的结果就是影片琐碎冗长, 这里的冗长并非影片真的很长, 而是给观众感官上感觉很长很无聊. 同时, 如果观众本来日常就已经日日生活体验在 “真实” 之下了, 又为何要选择花时间去看所谓的 “真实电影” 呢? 更甚, 在现在人人拥有手机的时代, 是不是每个人随手拍都能称作是 “真实电影” 了? 我想这类真实电影的表现形式其实是电影发展最早期的形式, 之后被淘汰正是因为其形式上的无趣和限制. 而在 1960 年代的此类重新被发明出的 “创新” 其实是在走回头路, 因此 “真实电影” 其实并非是艺术的进步反而是後退才对~ ★★★★★★☆☆☆☆ from WordPress https://mosesmovieblog.wordpress.com/2025/05/18/chronique-dun-ete-1961/

La grande illusion (1937)

本片讲述一战期间, 在德国后方一处德军战俘营里, 法国俘虏们受到了热情和舒适的招待, 其中法军战俘波迪奥和德军监狱长罗弗斯汀上尉都是贵族, 他们惺惺相惜並都厌恶战争, 却因为国家立场不同而被迫为敌. 狱中生活丰富多彩, 既有美食也有娱乐, 但他们仍然决定越狱. 後来波迪奥在掩护同宿的另外两名战俘越狱时被监狱长开枪击中而死, 两名战俘逃至村庄, 遇见德国寡妇艾莎, 艾莎冒着危险收留了他们, 並与其中之一产生爱情, 但最终两人仍决意返回法国, 在他们刚刚逃至瑞士境内时, 德军发现了他们, 却决定不再开枪, 影片至此结束… 看完感觉…片中展现的战俘收容场景简直可以用奢华来形容, 有皇后送来书籍, 还有鱼子酱可以吃, 片中对德军对于契约遵守和人道行为的描绘是不是太超过现实了? 还是说一战仍然是一场古代战争, 贵族之间即使为敌仍然能互相体面的对待彼此, 反而同属一个阵营的贵族和平民反而偶有矛盾? 不过最后却是贵族牺牲自己挽救了平民越狱. 这样的场景与二战的残酷完全不同. 但当时民族主义却也已经诞生, 當法军唱起国歌时, 也隐含着对即将到来的残酷现代世界的隐喻吧. 全片较为慢热, 开篇不知所云, 甚至让人困倦烦躁, 後面才慢慢知道是个越狱的故事. 整部影片并没有坏人, 所有人都只是被无情的卷入了战争中. 可以说影片反应的就是战争扭曲了人性, 让本应是好友的人们彼此厮杀, 但同时人性也在抗争战争, 法军战俘和德国寡妇就产生了爱情. 当然这一切都是在遵守西方传统人道主义的情况下发生的, 试想如果这样的敌对双方的爱情发生在中日战争, 又或者片中战俘营的场景发生在国共内战的场景, 不被骂死才怪呢~ ★★★★★★☆☆☆☆ from WordPress https://mosesmovieblog.wordpress.com/2025/05/17/la-grande-illusion-1937/

Иван Грозный (1944)

一部苏联黑白片, 影片从伊凡加冕成为俄国第一个沙皇讲起, 到实行专制统治, 收回公卿权力, 遭到公卿集体反对和破坏, 同时他对外实行侵略政策, 击败了哥撒人. 他还以假装死亡来测试公卿们的忠诚, 一系列改革之下, 导致了许多公卿的叛逃, 最后甚至他最信赖的好友最后也反叛了, 伊凡妻子亦被毒死, 不过即使如此, 伊凡仍然坚持改革, 最终他一改传统, 依靠着普通民众的支持, 重新燃起斗志… 不知别人如何, 反正我看完感觉本片人物的形象过于脸谱化, 片中角色的举手投足都十分做作, 是戏剧而非电影的感觉, 宫廷斗争的情节拍得也十分抽象, 缺乏细节. 本来宫斗情节应该十分戏剧化的, 但本片将故事浓缩成了似乎过家家一般, 总体评价就是确实是十分具有共产主义国家样板戏的神韵, 也许本片就是样板戏的前身? 不过本片也并非一无是处, 片中人物的面部特写, 光影结合, 以及人物服装, 表情等方面的对比都做的十分不错. 听说本片本来是斯大林意图拍摄揭露封建王朝残暴统治的政治宣传片, 最后导演爱森斯坦却将一代暴君塑造成了走人民路线的领袖, 不知道是不是也是暗讽斯大林呢? 听说斯大林看完还十分喜欢, 也许也正是因此深谙圣意才能得奖, 这样想来到也是十分的讽刺了~ ★★★★★★☆☆☆☆ from WordPress https://mosesmovieblog.wordpress.com/2025/05/10/%d0%b8%d0%b2%d0%b0%d0%bd-%d0%b3%d1%80%d0%be%d0%b7%d0%bd%d1%8b%d0%b9-1944/

Le jour se lève (1939)

一部 1930 年代的法国黑白片. 故事以倒叙开场, 描绘了长得像泽连斯基且被邻里公认为 “好人” 的男主角弗朗西斯杀了人被警察围堵在房间内, 之后的影片内容是间或有插叙和现实闪回的弗朗西斯回忆: 他想起意外结识同名的女弗朗西斯成为女友, 後又结识了女演员克拉拉, 他在两人之间周旋. 克拉拉曾经的搭档和情夫是长得像刘德华的瓦伦丁, 瓦伦丁试图让男弗朗西斯离开女弗朗西斯, 並欺骗男弗朗西斯称女弗朗西斯是他女儿, 但男弗朗西斯後来得知了这是谎话, 並让女弗朗西斯不要再见瓦伦丁, 瓦伦丁之后带枪追到男弗朗西斯的住处, 但放弃了杀人, 然而男弗朗西斯却在语言争执下夺起地上的枪杀死了瓦伦丁, 最后结局是在警察准备使用瓦斯昏迷男弗朗西斯前他自杀了… 全片看完感觉悬疑做的还不错, 从开篇的倒叙开始, 男主角杀人的动机就一直是萦绕在观众心头的关注点, 相比而言, 在最后揭示真相的那一刻实在就是太一般了, 也许本片在当年确实是有一定的独创性, 但整个故事在当今看来实在是过于普通, 缺乏足够的戏剧性. 在今天看来, 我觉得整部影片能看的也只剩下叙事技巧了~ ★★★★★★☆☆☆☆ from WordPress https://mosesmovieblog.wordpress.com/2025/05/04/le-jour-se-leve-1939/

The Grapes of Wrath (1940)

著名的 “愤怒的葡萄”, 影片塑造了在俄克拉荷马州失去土地的佃农一大家, 因轻信广告传单, 被迫前往加州寻找工作, 路上祖父母相继死去, 历经艰难最终抵达加州却被现实一次次的扑灭希望, 女孩的未婚夫亦逃走, 全家留住流民营, 而在得悉流民营要被焚烧後, 主角一家在一处罢工的农场里干活, 曾为牧师的好友却因煽动罢工被警察打死, 主角杀死警察后逃脱, 之后一家人脱险离开终于在政府开办的流民营地安顿下, 却又因为主角前科而被找上门而不得不离开. 最后影片的结局似乎是主角产生反抗思想, 试图为整个无产阶级发声和反抗, 而母亲则化身为了人民的代表, 说出了富豪们是一时而人民是杀不死的和人民必胜这类的台词… 看完本片终于知道为什么本片在铁幕之后也那麼著名了, 本片的主旨几乎完全就是按照无产阶级反抗学说来安排的, 失去土地的农民就是无产阶级, 曾为牧师的好友所进行的反抗就是共产左派的工会, 只是片中沒有明说罢了. 亨利·方达饰演的主角则在牧师好友的点拨下逐渐觉醒, 走上了反抗之路, 片中塑造的州内恶警们不仅随意杀人, 甚至还为了干涉本来无力管辖的联邦政府机构而故意制造暴乱, 而片中的联邦政府反而是正面形象, 至于片尾主角和母亲的形象升华, 更是教科书般的共产电影宣传特点. 母亲在此处成为了所有无产阶级的母亲, 而主角是反抗的无产阶级的代言人. 另一方面, 我似乎也在结尾看到了 MAGA 运动的影子, 母亲口中诉说的那些人民口号, 不也正是当今民粹所呼喊的吗? 本片也让我想起之前看过的 La terra trema (1948) , 同样都是描写无产阶级的生活, 同样都是大家族在经济压力下的分崩离析以及左翼思潮, 但就电影本身而言, 我觉得要比 La terra trema 明显更成功, 本片剧情上确实非常流畅, 而且是以商业片的形式拍摄的, 有大牌演员的参与, 演员们的表演也都非常到位, 怎么看都是主流电影. 而 La terra trema 的宣传意味则过浓. 原来 1940 年代美国甚至曾比欧洲更早诞生这样主流的左翼影片啊, 对于影史和名著感兴趣的可以一看~ ★★★★★★★★☆☆ from WordPress https://mosesmovieblog.wordpress.com/2025/05/03/the-grapes-of-wrath-1940/

পথের পাঁচালী (1955)

一部少见的入选视与听名单的孟加拉语电影, 中文名大地之歌. 影片内容大致说的就是在一个极度贫穷的村庄内生活的赤贫的一家人的故事. 丈夫拥有文化和艺术梦想但常年在外打工, 却赚的很少, 妻子任劳任怨, 女儿经常从邻居果园里偷水果给姑婆而没少被挨骂, 姑婆以行乞为生而偶尔被妻子责怪, 儿子 Apu 是最后出生的, 也是这个系列的主角. 後来姑婆死了, 女儿也因房屋太破, 而在病中受凉去世, 丈夫回来得知噩耗而决定带领一家背井离乡, 在其它處寻找生活, 在离开时儿子 Apu 发现了女儿生前藏起的项链, 但女儿生前曾否认偷过项链, Apu 将其扔入水中, 埋葬了这个秘密… 全片沒有印度电影传统上的歌舞欢快的音乐, 只有无尽的赤贫和苦难的直观展现, 甚至与传统印度电影相反, 只要本片中出现音乐的地方甚至基本上都是要死人或发生灾祸的情节, 片中展现的村庄生活谈不上和谐, 亦经常有矛盾, 但在最后他们一家离开时, 却也展现出了农民质朴和热情的一面. 影片对细节的描写十分生动, 但经常会加上对风景的 “空镜头” 从而放缓故事节奏, 配合神秘的印度西塔琴音乐, 因此在现实主义之外似乎也萦绕有自然主义和一点点神秘主义风格. 我相信这部电影能得到如此众多的奖项是因为它确实是一部真实记录和直面底层人民苦难生活的影片, 並且在真实的苦难之上还有艺术加工和提炼, 这才让本片的剧情能如此让人回味和印象深刻, 听说本片导演是受 Ladri di biciclette (1948) 的启发而拍摄的处女作, 真的是有点相似也十分厉害. 总的来说, 本片还是值得一看的~ ★★★★★★★☆☆☆ from WordPress https://mosesmovieblog.wordpress.com/2025/05/02/%e0%a6%aa%e0%a6%a5%e0%a7%87%e0%a6%b0-%e0%a6%aa%e0%a6%be%e0%a6%81%e0%a6%9a%e0%a6%be%e0%a6%b2%e0%a7%80-1955/

The Gold Rush (1925)

又一部卓别林的作品, 本片拍的十分棒. 卓别林饰演到阿拉斯加淘金的流浪汉, 从开篇卓别林遇见熊就很搞笑开始, 到三人被困在暴风雪的木屋中的搞笑遭遇, 之后是卓别林爱上女性却遭多人戏弄, 直到最后意外称为百万富翁並赢得美人归的故事, 几乎已经让现代好莱坞故事的所有元素一应俱全, 没想到 100 年前就有这么成熟的商业片. 在搭上卓别林天才的喜剧表演天赋和搞笑的情节, 彷佛就是在看一部真人演出的卡通片一样. 片中最印象深刻且最像卡通的桥段, 是卓别林和大吉姆被困在悬崖边的摇摇欲坠的木屋的一幕, 似乎后代很多卡通都有此片的影子. 此外本片竟然还有特效, 在饥饿的大吉姆将卓别林看成鸡以及悬崖木屋的场景中都有应用, 难以想象 100 年前制作这样的特效是多么困难? 此外还有片中他做梦梦境的面包舞以及吃皮鞋等桥段, 似乎都是后来者反复模仿的桥段. 如果要说本片有什么不足, 那也许就是全片搞笑有余而思想性略显欠缺, 但作为一部 100 年前的作品, 实在不应要求过高, 且本片确实十分精彩好看, 完全不输今日普通商业片, 难怪亦曾得到 “视与听” 提名, 推荐观看~ ★★★★★★★★☆☆ from WordPress https://mosesmovieblog.wordpress.com/2025/04/28/the-gold-rush-1925/

Les glaneurs et la glaneuse (2000)

一部 2000 年的法国纪录片, 影片名中的单词虽然表面意思是拾穗者, 但看完全片, 我认为还是翻译为拾捡垃圾的人更恰当. 影片内容顾名思义就是在全法国拍摄出于各种原因拾捡垃圾的人, 有些是出于生活所迫, 有些是出于环保和节俭, 有些是出于艺术和废物回收, 还有的甚至不知道是出于什么目的. 他们拾捡的东西也五花八门, 既有农田里采摘过后被丢弃的农作物, 有些是街上被丢弃的电器, 也有农场放任他们在收获後自行进入采摘, 甚至还有以卖报纸为生拥有大学学位的助教在收摊後的市场上捡垃圾为食. 看完感觉本片的主旨非常发散甚至可以说是缺乏明确的主旨, 影片一开始似乎谈论的是食品浪费和工业化的後果, 但随着记录的越多, 就发现导演似乎只是在围绕一个主题在玩松散的随手拍, 不要说後来包括记录下的无家可归者等很多内容已与浪费无关, 而确实似乎是生活所迫, 片中竟然还有因为摄影机未关机而拍摄的镜头盖晃动的片段和导演用手指在高速公路上对着车辆玩视觉游戏的片段, 这些内容完全与主题无关, 但都被导演保留在了影片之中, 也许这是某种独特的风格, 或者导演是自己在践行废物 (片段) 重新利用的态度? 实在不太理解. 这片大概也就是 DV 刚刚出现以及导演本身的知名度才能如此出名吧, 如今任何手机拍摄的此类内容都已经泛滥成灾,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 本片题材上的话题性和新颖度还是有的, 但形式上已经落后, 加上内容过于松散, 我觉得本片仍然是难以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 from WordPress https://mosesmovieblog.wordpress.com/2025/04/27/les-glaneurs-et-la-glaneuse-2000/

Intolerance (1916)

看了这部 1916 年的黑白默片, 中文名 “党同伐异”. 影片全长 2 个半小时多, 实际是由四个故事穿插叙述而成: 第一个是 居鲁士与巴比伦的战争 ; 第二是中世纪法国 圣巴托洛缪大屠杀 ; 第三是耶稣的神迹/行事和苦路受难; 第四是當代 (1910 年代) 的一对情侣在社会进步下受到的挫折和冤狱. 而最后四个故事的结局分别是: 巴比伦虽然一时胜了居鲁士, 但居鲁士让巴比伦祭祀打开城门, 即使巴比伦有山中女孩的通报大帝 伯沙撒(𒀭𒂗𒈗𒋀) 但最终仍被击败, 山中女孩也被杀死; 中世纪的法王路易四世在皇后怂恿下批准了天主教徒对新教教徒的大屠杀, 而褐眼女孩和情人都双双被杀死; 耶稣行神迹将水变酒, 並斥责法利赛人对通奸女的刑法, 最后被钉上十字架; 小可爱的女儿被以沒有父亲和小可爱饮酒治病而被 Jenkins 基金会领走, 小可爱的丈夫又因意外被误认为杀人凶手而判处绞刑, 直至最后一刻才申诉得直从绞刑架上下来. 四个故事期间还反复穿插有 “永恒之母摇摇篮” 的画面. 最后的场景似乎是天军降临, 世界不再有冲突和 “党同伐异” 的情况, 似乎表达了作者的美好愿望 (?) 看完的首先感受是难以想象 1916 年能拍出这样恢弘的电影, 印象最深刻的有居鲁士和巴比伦的战争一幕, 实在是不知道在沒有视效科技的 100 多年前是如何拍出这样的战争场景和庞大布景的. 至于故事的取向, 似乎导演对于 “进步主义” 和女权持有反对态度, 片中全是女性的 Jenkins 基金会代表的 “进步主义” 是反派, 她们利用大企业资金推动社会变革, 影片透过小可爱饮酒治病被剥夺抚养权来反对社会进步议题, 看来导演似乎就是 1910 年代的 MAGA 了. 影片还透过字幕表达 “如果女性不能吸引男性, 就会参与政治” 的说法, 可以看作是完全反对女权. 不过虽然影片的取向在今天看来有很大问题, 但整体故事仍然还是十分流畅和好看, 这样的感觉让我想起了看 The Birth of a Nation (1915) 时的感觉, 结果後来一查资料原来是同一个导演的作品 -_-! 一样都是 1910 年代的作品, 一样都是今天看是如此的政治不正确, 但却都十分的好看. 不知道是否是错觉, 感觉那个时代的默片甚至要比之后 1920 年代或 1930 年代的默片还要好看一些. 片中导演的愿...

Андрей Рублёв (1966)

分为上下两部的 3 小时苏联电影, 第一部分反正我是基本没看懂, 情节大致讲述的是 1400 年代, 画家 安德烈·卢布廖夫 被邀请去教堂绘制壁画, 但他迟迟未能绘制完成, 期间参插了大量宗教性的讲述, 以及和异教徒的互动 (冲突)? 让人看得云里雾里. 第二部分开始是出现了宗教战争, 鞑靼人攻击了教堂将其焚毁, (女) 圣愚 也被强奸, 安德烈·卢布廖夫幸存了下来发誓不再说话, 後来圣愚在鞑靼人的戏弄下又离开了他, 安德烈·卢布廖夫与旧识相遇, 旧识请他去圣三一教堂绘画, 之后的情节是与安德烈·卢布廖夫较为无关的铸钟情节, 當钟铸好後, 安德烈·卢布廖夫开口和铸钟负责人说话了, 决定一同前往圣三一教堂. 全片较为枯燥, 尤其是第一部分, 晦涩的分段加上莫名其妙的情节让人犯困. 第二部分似乎终于有了情节, 但依然十分松散, 不过好在终于能看懂了. 影片的绝大部分都是黑白片, 只是在结尾 10 分钟转为了彩色, 似乎是展示现在他遗留下的 作品 . 虽然本片看完能让人对这个在俄罗斯之外基本不为人知的画家有了些了解, 但有必要将这样一个故事拍成 3 小时的长度且如此晦涩难懂吗? 不过考虑本片是在苏联时代拍摄的, 到也令人惊讶, 因为本片其中不仅沒有常见的共产主义意识形态, 甚至还有大量的裸体和宗教内容. 本片最令我感兴趣的反而是较为无关的铸钟场景, 真实还原了中世纪铸钟的整个过程, 还是挺有趣的. 影片的运镜和场景也较为优秀, 是非常具有教科书式风格的调度, 这也让这部非常晦涩难懂的电影充满了艺术气息, 加上大量的宗教意象和说教, 也许这才是本片出名的真正原因… ★★★★★★☆☆☆☆ from WordPress https://mosesmovieblog.wordpress.com/2025/04/12/%d0%b0%d0%bd%d0%b4%d1%80%d0%b5%d0%b9-%d1%80%d1%83%d0%b1%d0%bb%d1%91%d0%b2-1966/

The Thin Blue Line (1988)

看了这部有关 1960 年代美国一宗冤案的纪录片, 因为一宗无缘由射杀警察查车的案件, 在意外同行的搭车少年的指认以及一系列的不利的目击者证词下, 一名成年犯人被定罪了, 然而在其被定死罪後的更多调查发现, 看似帅气无辜的那名青少年曾经多次犯下暴力攻击等严重罪行, 但都得以逃脱, 并且他也曾吹嘘自己杀死警察的事迹, 他才可能是真正的元凶, 而众多的目击者实际更可能是为了赏金而撒谎. 後经过多年不懈的调查且其又再次犯案, 青少年终被抓获定下死刑, 原来的犯人恢复了名誉, 不过依据结尾的字幕, 其仍然需要服无期徒刑… 影片将这一案件事无巨细的展现在了观众面前, 可怕的是, 依据其说法, 这样的事情并非偶然, 而是一种系统性的冤狱和社会性的问题, 其中既有对于青少年的宽容态度和对成年无业男性的社会性歧视, 也有在达拉斯 3K 党活动区作为目击者的黑人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处事态度, 还有警察局为掩盖自身错误而故意的诬陷和误导, 甚至还有权力过大的心理学家的单一审判等等. 想来这样的冤狱在世界各地都有, 不过好在美国还有较为自由的媒体, 能够拍出纪录片来反映, 其它国家恐怕就少有这类纪录片了, 不过考虑年代因素, 这片与当今的社会的关联应该是越发下降了, 视与听将本片列入最佳纪录片之一似乎无法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啊~ ★★★★★★★☆☆☆ from WordPress https://mosesmovieblog.wordpress.com/2025/04/08/the-thin-blue-line-1988/

Number 17 (1932)

一部希区考克的早期悬疑犯罪作品. 影片讲述了主角进入一栋待售的大宅, 在里面遇到了流浪汉本和一局 “死尸”, 後来又有寻找父亲的隔壁女子从房顶落下. 後来 “尸体” 消失了, 从门外进来两男一女. 又有一名叫谢德雷克的男人将钻石项链藏入厕所, 谢德雷克实际就是从房顶落下女子的父亲, 也就是那具 “尸体”, 他真名也不是谢德雷克而是假扮的. 影片后半段是主角和一众窃贼的火车追逐戏, 喝醉的本获得了钻石项链, “谢德雷克” 声称另一名窃贼是警察, 而未能赶上车的主角在火车後用公交车追击, 最后火车冲入大海, 在救上岸後, 那名窃贼声称自己是名叫巴顿的警察, 但主角这时才透露自己才是真正的警察巴顿, 最后一幕是本戴着钻石项链而结束. 全片看完感觉非常一般, 整个故事过于离奇, 人物繁杂而情节曲折, 故事本身也有瑕疵 (比如犯罪团伙中的那名女性怎么就突然叛变爱上了主角? 又或者本既然是无家可归的流浪汉, 却怎么又会拥有钻石项链?) 总之, 这个故事有点难以让人信服. 原来希区考克也拍过不是很好看的电影啊. 我觉得本片的唯一特色只在于摄影和剪辑, 尤其是本片的火车追击的剪辑部分, 火车前进和车内打斗的戏交替穿插, 非常好的烘托出了紧张的戏份, 能在 1930 年代就做到这种程度真的有点令人吃惊. 摄影上本片融汇了侦探和悬疑元素, 似乎是早期为 “黑色电影” 风格打下基础的作品. 然而, 虽然本片有着这些优点, 却仍然不足以弥补剧情和编剧上的硬伤, 只能算是勉强及格的一部作品吧~ ★★★★★★☆☆☆☆ from WordPress https://mosesmovieblog.wordpress.com/2025/04/07/number-17-1932/

Pierrot le fou (1965)

不明白为什么这部片这么出名, 看完实在觉得不是很好看. 影片讲述热爱看书和写诗的主角费迪南被在遇见情人 Marianne 後就逃离了安逸的家庭生活, Marianne 坚持将他称为 Pierrot. Pierrot 与 Marianne 走上了杀人/抢劫/偷窃/偷车的私奔之旅. 两人一路被追杀却得以逃脱, 後来又与 Marianne 产生矛盾, Marianne 拿走了 Pierrot 的五万美元, Pierrot 追上後杀死了 Marianne 和其男友, 最後 Pierrot 也自杀身亡. 全片看完感觉剪辑混乱, 剧情跳脱, 音乐时有时无, 全片画外音中所述的章节也是完全混乱的, 主角两人的关系似乎也难以理解, 他们俩人到底是情人, 恋人还是犯罪同伙或间或有之? 此外还有各种意象的运用, 诸如主人公手中拿的书到底是何用意, 片中穿插的各种顏色的诗句/日记片段又是什么意思? 一切都沒有解释. 片中甚至还打破第四面墙让主人公直接称呼观众, 感觉这是大胆但危险的尝试, 我觉得对于本片来说, 这样的尝试也是失败的. 在影片最後, Pierrot 的自杀也是那麼有创意, 将炸药卷在头上爆头而死, 但这样的创意却与剧情无关, 只是为了猎奇吗? 我唯一能想到的本片优点就是, 这部影片对于顏色的创新性应用和摄影了, 从片中主人公两人驾驶着各种顏色的偷来的车子, 配合法国乡间恬静的景色确实是十分亮眼, 到各种顏色的诗句和手写体以及静态绘画画面的展示确实充满了艺术气息. 但仅依据此点并不能挽救这样一部混乱的电影, 即是是有名导演的作品亦不例外~ ★★★★★☆☆☆☆☆ from WordPress https://mosesmovieblog.wordpress.com/2025/04/05/pierrot-le-fou-1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