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二月, 2016的博文

Persona (1966)

没看懂这部 1966 年的瑞典黑白影片, 影片讲述的是一名有名的女演员伊丽莎白突然不能说话了, 医疗检查发现她并没有任何身体疾病, 护士在医生的建议下和伊丽莎白一起来到海边的度假屋修养, 期间女护士向不能说话的伊丽莎白透露了很多私人故事, 後来女护士发现伊丽莎白在寄出的信中谈论了她的私事而生气恼火, 可是伊丽莎白仍拒绝发出声音, 女护士之后成了伊丽莎白的替身, 与伊丽莎白丈夫做爱, 照顾孩子, 影片结尾女护士似乎成为了伊丽莎白… 看完觉得这部电影实在太过先锋, 我完全看不懂其中的含义, 整部影片我看懂的似乎只感觉摄影确实非常有艺术气息, 开篇的意识流场景甚至无端插入了零点几秒的大鸡巴更是不知所云, 后面又插入了越南战争中的僧人自焚等当时的世界政治场景, 实在是不知道导演想表达什么…? 本片的奇怪程度虽然沒有 8½ (1963) 或 Зеркало (1975) 那样对剧情完全不知所云, 但也已经很难理解了, 不知道视与听为何对本片的评价如此之高. ★★★★☆☆☆☆☆☆ PS: 影片结尾出现了一个很像 Zuckerberg 的雕像, 略微有趣… PPS: 本片的全剧剧本可在以下展开找到, 也许看后能让对本片多一点理解也说不定? 伯格曼著:《假面》(全剧剧本)     沈语冰 译          [伯格曼的说明]我不是在通常意义上写电影剧本的。我所写的似乎更像是一首曲子的旋律线,希望在我的同事的帮助下,它能在制作过程中逐渐发展为一首管弦乐曲。在许多方面,我都是不确定的,在某些方面则毫无所知。我发现我所选择的主题非常宏大,而我所写的东西或包含在最后的影片(令人讨厌的想法)中的东西,注定是完全任意的。因此,我吁请读者或观众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自由地处理我已经写出的这些材料。          1          我想象着从放映员那里发出的电影光束的透明丝带。标记与画面都被清洗一空,只剩下那光束从银幕上产生出来的颤动着的反射光。从扬声器里我们只能听到扩音机的声音,而扬起的尘土的轻微的声音穿过录音重放装置不断地传出来。          光线确立自己并逐渐加深。不连贯的声音与言语的短暂碎片,像溅起的火花,开始从天花板与墙壁上往下掉。          从这样的纯白中出现了一团云的轮廓,不——是一池水,不——一定是云,不——是一棵枝...

David (2013)

如果只看標題, 估計猜不到這是一部印度電影, 而與先前看過的印度電影比較不同的是, 這部電影是基督教氛圍的, 與印度教或伊斯蘭教相比又是另外一種風格. 全片實際是三個故事互相穿插, 分別發生在 1975 年, 1999 年和 2010 年, 三個故事的主人公都叫 David, 發生在他們身上的故事也並沒有很大的關聯性, 2 個半小時的影片只有到最後 20 分鐘, 這三個故事才有了弱結合. 這三個故事中, 第一個是一個關於殺父仇人的養育之恩的經典矛盾衝突, 第二個用基督教義化解政治仇殺, 第三個是將愛人讓給好友, 其中只有第三個故事算是輕鬆, 男女主角最好看, 也是最風趣的, 另外兩個故事很普通. 我並不理解為何要將這三個不同的故事硬塞到一部電影中, 因為他們幾乎每個都能單獨成為一部電影, 開頭略混亂, 中間漸漸理清關係, 但即使到了最後關聯性仍然很弱, 感覺這是整體劇情中最大的缺陷. 另外第三個故事中主角莫名其妙的通靈能力也毫無交待的出現, 也讓人感覺是劇情 bug. 影片的配樂和打鬥場景還算精彩, 音樂歌舞不似傳統印地語, 淡米爾語或烏爾都語影片那麼多, 但還蠻動聽的. 值得一提的是片中, 尤其是第三個故事中很多廣角選取拍攝的風景真的很漂亮, 讓人感覺印度確實有不少美麗的風景啊~ ★★★★★☆☆☆☆☆ from http://bit.ly/1QD8YKy via IFTTT

ex_machina (2015)

一部反烏托邦硬科幻, 也許是因為影片配樂的緣故, 看片過程從一開始就令人緊張, 而且確實融入了不少恐怖驚悚的元素, 片中有主要對話的演員實際只有 3 “人”, 主角被老闆叫來為他設計的 AI 做 “圖靈測試”, 而在此過程中, 兩個人類都試圖在利用其他人或機器人, 幷自覺自己更聰明, 最後的結果卻是人類反被機器人利用, 製作者被機器人殺死, 主角被囚禁, 最後的勝者是 AI, 這種本為掠食者卻反被掠食的主題令人毛骨悚然… 片中一些場景令人想起其他幾部類似題材之作, 如主角質疑自己是否是 Android (類似 “ The Blade Runner (1982) “), 又似乎是從人類角度發生的 “ The Island (2005) “. 影片中的某些設定明顯取材於 Google, 或者說是失控和反面化了的 Google. 包括片中製作 AI 的主業就是搜索引擎, 採用大數據歸結信息等, 甚至 AI 本身也就對應於現實 Google 下的 Boston Dynamic…我覺得 Google 看了這片肯定不高興 :P 影片總體來說非常精彩, 又富含思想性, 現在這個時代也正是 AI 崛起的時代, 包括最新的 Boston Dynamic 機器人和 Google 的 AlphabetGo 即將李世玉進行的圍棋比賽, 可以說此片也是非常契合時代精神, 雖然以前也有很多表現 “壞機器人” 的電影, 但如今本片的真實感卻大大增強, 看後讓人思索 AI 和人類的關係. 然片中最後的發明人被殺卻有問題, 著名的 “三原則” 中包括機器人不能殺人, 而這裏被殺的甚至是 AI 發明人, 很難想像這麼著名的原則在製作 AI 時竟然沒考慮到? 除此以外的部分都非常好看, 值得推薦觀賞~ ★★★★★★★☆☆☆ from http://bit.ly/1OAN21j via IFTTT

ذيب‎ (2014)

一部很少見的約旦阿拉伯語電影, 標題是主人公男孩的名字 Theeb, 也就是狼的意思. 故事關於上世紀初葉過著傳統生活的 Theeb 在與哥哥的一次嚮導任務中, 哥哥被殺, 而 Theeb 與兇手 Hussein 不得已合作逃離荒無人煙的峽谷, 兩人之間竟然產生了微妙的互相照顧, 但當 Hussein 將截獲的本用於炸毀奧斯曼鐵路的炸藥交給奧斯曼官員後, Theeb 殺死了 Hussein, 還是為哥哥報了仇. 全片看完感覺節奏較慢, 但約旦異域風光攝影和生活方式確實是電影很少見. 而故事方面, 我開始覺得 Theeb 和 Hussein 已經不再恨對方, 甚至 Hussein 對奧斯曼官員稱 Theeb 是他兒子, 結尾卻出乎了我的意料, Theeb 殺死了 Hussein, 不太明白導演這樣安排的意義, 且作為反對奧斯曼鐵路的 Hussein 卻對革命軍撒謊, 反而將炸藥交給奧斯曼官員換取金錢, 也令人不解, 片頭和快結尾處都出現了弱肉強食的詩句, 結尾處, Theeb 殺死 Hussein 似乎象徵了 Theeb 成長為真正的男人, 不再是先前不敢開槍的男孩兒, 而 Theeb 騎著駱駝獨自走上了回家的路, 與遠方的火車交相輝映, 倒又似乎反應了年輕世代對年老世代的替換是不可避免. 然劇情部分的晦澀確實影響了全片的流暢, 好在其他部分沒大問題, 整體氣氛渲染的不錯, 甚至部分場景令觀眾小緊張一下, 主角小男孩的表演算的上自然, 蒼蠅多多的環境也非常真實的再現了現實. 而且作為少見的阿拉伯語電影, 本作仍然值得鼓勵, 希望能看到更多的阿拉伯語電影~ ★★★★★★★☆☆☆ from http://bit.ly/1TDjaZW via IFTTT

The Martian (2015)

看了火星救援, 感觉無论是剧情流畅度, 幽默感, 表演, 编剧, 特效, 乃至关於火星载人任务的细节性 (感觉从 Gravity (2013) 开始, 好莱坞对这些细节描写有了惊人的进步) 设定都非常不错, 影片节奏也是非常典型的好莱坞制作风格, 虽然属於看了开头就晓结尾的故事, 但仍然让人能津津有味的看完, 我想这就是一個好编剧的功力所在. 影片主题有点类似我刚看过没多久的 The Revenant (2015) 或是 Gravity (2013) , 同样是在极端条件下独自一人求生的故事, 只不过故事的发生场地从 19 世纪的美国荒原换到了更荒凉的火星. 主角也从一介武夫换成被遗忘的植物学家, 与 The Revenant (2015) 不同的是毕竟登陆火星属於高科技题材, 主角後来能与别人通信甚至对话, 导演在这里增加了不少有趣的对话, 增添了全片的幽默感, CG 画面感人, 将一人独自在火星求生的困难表现的很好, 而这些是 The Revenant (2015) 所欠缺的. 另外也註意到导演极力在本片中使用政治正确和平衡的元素, NASA 几乎成了各個族裔大杂烩, 而特意给中国设置的正面情节, 明显在讨好中国当局和中国的票房的手段, 将中国航天吹的那麼大公无私又技术先进, 却又将 NASA 主管描写的以政治考量为第一, 让人想不到, 事实上我怀疑即使是中国宇航员在火星上迷失, 中国也不太可能动用力量去挽救, 而这种为了一人性命动用多人挽救的尊重生命的做法恰恰是美国的做法, 也是美国更文明的体现, 但片中却以黑白颠倒的手段为中国做了宣传, 实在让人怀疑编剧是有意还是无意如此, 也让人怀疑本片有着大外宣的作用… 影片中 1980 年代风格的迪斯科歌曲算是一大亮点, 也与剧情非常契合 (虽然主角说他不喜欢, 但实际却很好听), 而配乐也很煽情, 达到了無论是 The Revenant (2015) 或是 Gravity (2013) 都未达到的水准, 这一部分也有主角将那份孤寂和坚韧的性格饰演的确实很棒的因素, 而且最後当因食物减少, 主角的身形也确实跟着变瘦, 演员这份执着的敬业精神也是值得尊敬的. 总之, 本片虽然在有一些缺陷, 也谈不上什么深刻的思想性或深度意义, 但还是很精彩, 而且幽默风趣的对话也能让在欣赏紧张的剧情之间会心一笑, 但我不...

The Big Short (2015)

又是一部根據真實歷史改編的電影, 描繪了 2008 次貸危機前準確預測到那場危機, 並通過做空賺到缽盤滿盈幾個經理人故事, 本片比較特別是的, 片中演員會直接面向鏡頭向觀眾說話, 還有突然的旁白和與主情節無關的插入故事, 來解說華爾街複雜的金融衍生品的來龍去脈. 說實話, 開頭看來確實有點亂, 好在介紹完主要人物和金融概念後, 影片中後部分對這一技巧的使用大大減少了, 開始更像普通的故事片起來. 本片風格偏向偽紀錄片, 前面的鋪墊都是為了危機爆發的一刻, 金融的故事總是有人贏有人輸, 本片深刻揭示了華爾街銀行家們的貪婪, 金融系統的愚蠢失控, 監管和評級的失敗, 甚至政府也部分參與其中, 最後還是百姓埋單, 從這點看, 本片還是很有現實意義的, 觀眾甚至能從本片學到一些投資/投機和避免危機的方法, 演員方面也可謂大牌雲集, 貝爾的出演展現了主角古靈精怪的一面, 而 Brad Pitt 我竟然真的沒看出粘上鬍子戴了眼睛的他, 只在最後字幕出來才發現, 算是比較意外, 至於奧斯卡, 我認為本片也許可獲得一些獎項, 但希望並不是太大, 開頭的總體雜亂感是重要缺陷, 另外繁複的金融衍生品概念雖然被詳細解釋, 但仍並非普通人一下能徹底領會, 更不用提大量金融術語的運用, 也許本片獲得一些最佳演員性質的獎項更加可能~ ★★★★★★★★☆☆ from http://bit.ly/1Rc8fCZ via IFTTT

Brooklyn (2015)

講述 1950 年代女性主角 Eilis 作為第一代愛爾蘭移民在美國紮根的故事, 從想家的小女孩變成獨立自主找到真愛的人婦, Eilis 的故事就是標準的美國夢的女性版, 全片濃濃的英倫三島風格, 含蓄冷靜波瀾不驚, 沒有甚麼大場景, 依靠的只是不同境遇下主角的喜怒哀樂和人生冷暖, 側面展現了在美國這塊大陸上新移民的奮鬥史, 也通過 Eilis 返鄉參加姐姐葬禮後的際遇, 刻畫了美國在當時不一樣的國家進步風貌… 全片情節流暢, 劇情溫和, 節奏緩慢, 如果習慣美式電影則可能有些乏味, 女主角無疑是片中的亮點, 男主角則有些形似年輕的 Brad Pitt, 作為移民看應該會有比較深的感觸吧~ 然而依我看依本片程度想獲得奧斯卡最佳電影實在有點勉強, 但拿下最佳女主角還是有一定希望的, 另外對本片不太滿意的是看到布魯克林場景完全看起來像是英國, 後來發現本片雖然很多情節設定是在布魯克林發生, 連標題也叫布魯克林, 但根本沒在布魯克林拍攝, 而是在加拿大和英國完成, 怪不得確實重要的美式氣息了~ ★★★★★★★☆☆☆ from http://bit.ly/1otP1jf via IFTTT

Bridge of Spies (2015)

依据冷战时期真实間諜历史事件改编的电影, 美俄两国在東德交换間諜事件的背後秘辛, 無論是主演還是導演皆是大牌, 思想性上看來確實是為奧斯卡量身定做之作, 也從小見大, 展現了作為主角的美國律師的愛國之情, 也正面刻畫了配角俄國間諜忠於使命的同樣忠於職責的信念. 期間摻插冷戰時期繁複多變的政治風雲, 然十分精彩也給人回味, 但我覺得本片對比同為獲獎熱門的 Spotlight (2015) 就顯得反思不足, 雖然影片前半段有一節關於主角律師在重壓之下堅持為俄國間諜辯護的情節, 但審判過程卻草草帶過, 而後半段就著重講述在東德與蘇俄和德共談判的事情去了, 也許是因為審判結果並非理想, 也許是史匹伯不想將本片拍攝為法庭戲, 但本來應該非常精彩可以發揮的法庭論戰和對冷戰心理的反思沒有出現還是令我遺憾. 好在後面的故事足夠精彩, 也做到了絲絲入扣, 最後的交換場景令人緊張, 看來史匹伯和湯姆漢克斯的搭配確實不會出來不好看的戲~ 片中對冷戰和間諜使用設備的描述感覺非常精準, 包括半切開的硬幣等等都是對歷史的正確描述, U2 間諜機擊落的一段 CG 很真實, 另外片中前半部出了著名的 Duck and cover, 非常切合歷史實情也非常好笑~ :P ★★★★★★★★☆☆ PS: duck and cover 原版如下: from http://bit.ly/1OdS9nR via IFTTT

Poltergay (2006)

看前没想到这是一部同志主题喜剧鬼片, 而且还是法语片, 真是沾染上了好几個小众标签. 观看过程非常欢乐搞笑, 鬼片开头和後面搞笑情节结合毫無突兀, 同志主题和直男笑话竟也和鬼片氛围相得益彰, 全片看完轻松搞笑亦不下流, 几位饰演同志鬼魂之演员也将 1970 年代嬉皮风格把握很棒, 直男男主角气质亦十分切合本片风格, 设定大胆幽默, 剧情流畅, 实在很不错. 缺点唯視效稍有粗糙, 开头风格亦有模仿抄袭之感, 然考虑本片主打搞笑风格, 此类缺陷并非大碍, 另外就是虽然本片有一些关於社会进步内容展现, 但未有深入, 只流於表面, 若能更进一步, 就不是一個档次之作品了~ ★★★★★★★☆☆☆ from http://bit.ly/1oxhhRN via IFTTT

Spotlight (2015)

依据 波士顿环球报 焦点专栏组 2002 年左右调查披露天主教神职人员大规模掩盖性侵儿童的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 影片以接近纪录片的风格塑造了一群为了真相锲而不舍的调查记者形象, 年轻的记者们在 纽约时报 * (不出意料!) 下派的新主管带领下, 进入以前报道的禁区, 通过调查采访, 和在法律上的抗争, 成功的系统性揭露了天主教高层对事件的隐瞒, 通过调查采访过程, 展现了性侵对被侵害者造成的创伤, 也部分展现了侵害者本身也曾是受害者和主教的有恃无恐, 甚至还通过心理学家之口, 分析了天主教神职人员发生大规模性侵的心理原因. 片中的演员表演都十分真实可信, 片中记者们虽也有时有因理念不同造成的矛盾, 但作为团队却又能紧密合作, 每个人也都是独当一面的好手, 不畏惧繁杂的查阅资料和加班任务, 造就了这样一個卓越的记者队伍. 看完本片确实令人赞叹. 同时也想到有 纽约时报 这样的媒体, 其作为第四权的制衡力确实是社会运作的一道保险, 在包括法律在内的各个政府机构都运作不良时能起到及时的监督作用. 反观如中国这样缺乏新闻自由的国家, 别说是这样系统性揭露社会黑暗面的深度报道, 就是普通的灾难新闻也会被中共消音. 实在是完全不能比的~ 本片剧情流畅, 表演真实生动又有社会意涵, 我觉得奥斯卡应该会比较偏向此片, 也确实是应该推荐观赏的佳作~ * 波士顿环球报 2013 年已被 纽约时报 出售~ ★★★★★★★★★☆ from http://bit.ly/1PPrxz1 via IFTTT